田间地头 吟诗作赋 日照“农民诗社”成员的诗意生活

  “今日乡间小院忙,文人尽兴聚一堂。恣情泼墨农家乐,惬意吟诗稻谷香。”初秋时节,微风习习,和往常一样,郭长英在自家小院里来回踱步、低声呢喃,面对眼前的乡村秋景,不禁吟诵出句句诗词。

  郭长英是日照奎山街道李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长缨农民诗社”的创始人,今年63岁的她与诗结缘40余载。2018年以来,她带领诗社成员行走在日照广袤田野,在泥土中寻找诗意,在稻香中酝酿灵感,使土地不仅可以产粮食,更能产诗词。

  初见郭长英,她正在自家小院的葫芦架下,和诗社成员一起吟诗作赋,交流创作技巧。他们站在清晨的阳光下,每个人的手里握一本诗册,朗诵着自己创作的诗歌,热情的诗句和饱满的感情打动着各位诗友。

  “一直以来,我就喜欢把有趣的事情用诗词写出来,乡村的一草一木无不触动着我的创作灵感,这里有我创作的无限素材。”提及创办诗社的初衷,郭长英告诉记者,她酷爱诗词创作,从2013年开始,她就一直在网上上传自己创作的诗词随笔。“写得多了,就吸引了一批网上的诗友相互赏析讨论,我就琢磨着,能不能在村子成立一个诗社,让诗词爱好者有一个‘家’。”郭长英说。

  在那之后,郭长英就着手建立诗社,她将自己的作品给身边的村民们传看,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一下,就找出了7个志同道合的村民。“没想到村子里也有人爱好诗词,当时就想,应该将这7个人组织起来,建一个我们村民自己的活动阵地。”郭长英告诉记者。

  4年来,郭长英经常带领诗社成员奔走在乡间的田野地头,现场作诗,现场改诗,她鼓励大家“敢写”“多写”把家乡的特色文化,以诗词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农村群众对诗词创作不再有距离感。

  如今,诗社成员已从成立之初的10余人发展到50余人,有教师、有农民、有个体户、有学生……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仅7岁。

  54岁的郭小青戴着一副眼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平日里没事就喜欢写写画画,有一定的写诗基础。但在加入长缨诗社前,她还对诗歌一窍不通。

  “我加入诗社是因为对文字的爱好,想要跟随各位老师学习写诗,一开始我对格律、形式了解的还不够,加入诗社之后,才知道还有这么多讲究。”谈起学诗的经过,郭小青津津乐道,“一开始确实不好意思,年纪一大把了还学写诗,后来看到那么多人都在学,比我年龄大的还多呢,我怕啥。”如今,她已经成了村里出名的“农民诗人”。她说,诗社成为她的精神寄托,“农村的生活并不是印象中单调乏味的,这里的文化生活很丰富,精神也很充实。”

  在长缨诗社实现农民到诗人身份转变的,除了郭小青,还有很多。

  他们在郭长英的带领下,闲暇时经常聚在一起,吟诗诵词,描绘农村的美好生活,好不快活。他们的创作,大多是出于对生活最朴素、最真实的热情。如今,《日照长缨农民诗社诗集》已出刊4册,共计238期,收录诗词2万余首,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农村振兴,文化要先行。我们农民用写诗写词这种方式讴歌我们家乡新生活、新变化,既是传承国粹的一种表现,也折射出我们的日子美了,生活更好了,展现了我们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郭长英说,“我们想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日照乡村的风土人情,展现乡村风光,也带动乡村文化活动更加红火。”(记者 房姿辰 通讯员 郭馨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