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周公还“先进”,孔子的“天人合一观”精彩在哪里?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孟祥才(著名史学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其实古代的天人合一观,问题相当复杂, 最早人们把天看作一个人格神上帝,它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应的关系。孔子的天人观,一方面孔子还是认为天是人格神上帝,他讲:“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就说得罪了老天爷,怎么祷告都不行。孔子见南子的时候,我们知道孔子到卫国去的时候,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是一个很漂亮又很风流的国君夫人。孔子出来后(跟弟子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就是我要是干了不怎么样的事儿,老天爷也不容我。这说明孔子还是把天看成上帝的。但同时孔子也把天看成是自然界。比如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不讲话,你看四时在运行,百物在生长。就说天是“无为”的,这样他就又把天看作是自然界的意思。那么孔子的天人观里,我觉得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什么?他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去人们认为,人和天比较,人一定服从天的意志,人在天的威力面前是无所作为的。但是孔子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方面,他比周公那样的天人观要前进了一步。所以孔子的天人观,尽管还没有摆脱把天看作人格神上帝,但是他已经在天人关系中加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孔子和前人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编辑:周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