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观察员丨中国百强镇只占9席 浙江掉队了吗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金梁

近日,最新中国百强镇名单揭晓。从区域分布来看,江苏41个,广东30个,浙江和山东各9个、福建4个。

与第一梯队差距如此之大,浙江是不是掉队了?

为什么只有9个镇?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对于乡镇建设和镇域经济发展,一直颇为重视。早在2007年,浙江省政府就启动了中心镇培育工程;2010年,又在全国首创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如今已经进行到了第四轮。

所谓“小城市”,是指具有较大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较强经济实力,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形态、治理体系的建制镇或特大行政村。

目前,浙江常住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的镇30个左右,且2021年62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有48个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严格来说,浙江镇域发展基础扎实、势头较好

现在问题出现了——为何浙江入围中国百强镇仅有9个,且排名并不特别靠前。更残酷的是,去年有13个镇上榜,今年一下子减少了4个。

原因何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城镇研究所经济师程振波认为,客观来看,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纳入统计的建制镇基数小。

根据各省民政厅数据,截止到2020年底,广东省共有建制镇1116个,江苏共有建制镇712个,浙江共有建制镇618个。可以明显看出,浙江被纳入乡镇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建制镇总量上,较江苏、广东等地域大省要少。

第二,行政区划调整节奏不同。

随着大城市扩张,很多传统强镇都被并入了城市之中。以苏浙两省对比为例,浙江近年来“撤强镇设街道”动作较多,如2019年绍兴市上虞区撤销崧厦镇、沥海镇,柯桥区撤销钱清镇、杨汛桥镇、马鞍镇等,将一批强镇转设为街道。最典型的就是龙港,全国首个“镇改市”。

相较而言,江苏“并乡强镇”节奏加快,“撤强镇设街道”动作较少。比如,江苏的经济强县昆山市,至今未设街道,仍下辖10个建制镇,并有8个本次入选全国百强镇。

浙江强镇消失的背后,既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更是镇域经济向县域经济乃至都市区经济的跃升。

从经济体量上来看,不论是镇,还是城,蛋糕还是那一块,并没有因“撤镇”这一举措而减少。

浙江强镇还有谁?

翻开最新发布的《2021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来看看浙江强镇还有哪些?

排名依次是——

乐清市柳市镇第15位,东阳市横店镇第28位,平湖市乍浦镇第44位,宁波江北区慈城镇第52位,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第56位,杭州萧山区瓜沥镇第57位,瑞安市塘下镇第59位,慈溪市观海卫镇第68位,湖州吴兴织里镇第69位。

这些强镇的主要特征就是特色产业,也就是过去常说的块状经济。

如柳市镇坚定不移推动电工电器产业链发展,拥有正泰、人民、德力西等一批本土培育的产业链龙头型企业,正逐步发展成温州都市区北翼综合型小城市;而吴兴区织里镇则以童装全产业链见长,且镇区在功能、品质、风貌等均与城区较好实现连片化。

  

涌金君发现,也有一些熟面孔掉出了榜单。

如临海市杜桥镇(2020、2019年度)在近三年首次跌出百强镇榜单,去年上榜的慈溪市周巷镇(2020年度)今年也消失了,再远一点还有原来曾上过榜的平阳县鳌江镇、诸暨市店口镇(2018年),这些都是我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城市。

时间再往前推,萧山的宁围镇曾是“浙江第一镇”,2014年8月,萧山区实施撤镇设街的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宁围镇,设立宁围街道。此外还有杨汛桥、钱清、大唐……

“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我省的经济强镇主要分布在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杭嘉湖地区减少较快。”程振波认为,主要原因是,我省正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升级,乡镇正全面衔接融入四大都市区建设,尤其是杭州都市区经济转型最快。

在程振波看来,浙江强镇越来越不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省级层面支持镇域发展的政策确有退坡

2019年之前,浙江开展了三轮小城市培育试点,累计投入120亿的专项资金,拉动超过2.1万亿的全社会投入,极大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然而,从第四轮开始,省财政支持政策取消,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热潮也有所降温。

财政支持算是外因的话,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内因——很多强镇出现了土地资源的刚性制约,导致不少本土成长型企业外迁。

涌金君了解到,基层一直呼吁强镇扩权,希望给予经济发展强镇更多自主权,更多倾斜资源,来破解“小马拉大车”的现状。

从本质上来看,扩权只是手段,强镇才是目的。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就涉及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发展。强镇,或许会迎来一场机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