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地 今成“吨半粮田”

昔日盐碱地 今成“吨半粮田”

——记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村主任孙德东

青阜村玉米迎来丰收。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9月23日,秋分,正值丰收时节。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大田里机械轰鸣、农人忙碌,举目望去一片丰收景象,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农作物全面进入丰收季。

伴随着轰鸣的谷神收割机驶过,一排排玉米秸秆倒伏在田里,一粒粒饱满的金黄色玉米粒进入机仓,集中转运后实现颗粒归仓。倒伏的玉米秸秆由打包机完成打包后,送至奶牛厂作为饲料,实现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青阜盐碱地花生喜获丰收。

花生地里,一台收割机缓缓驶过,翻出簇簇花生株裸露于土面之上,随手剥开,粒大饱满,咬一口在嘴里,清脆爽口。

青阜农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春玉米种了1500多亩,再有十来天,秋玉米也将进入收获期,今年的玉米亩产量能达1300-1400斤,另外部分地块还间作大豆,亩产也能达到300-400斤,目前有30多台套各式机械在大田里参与秋收,青阜农业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季。

孙德东(左一)和技术人员查看玉米长势。

近几天,青阜村村主任孙德东时不时到地里转转,看看今年的长势和收成如何,查看一下土壤情况,面对新一季的丰收,孙德东又要考虑秋种了。

地处昌邑北部的青阜大田,曾经是茫茫一片盐碱地。近年来,在孙德东的带领下,经历一系列的土地改良措施,这里已从经常颗粒无收变成年年丰产的万亩良田。

盐碱地玉米颗粒归仓。

孙德东曾多年经营企业,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但眼瞅着昌北大片的土地收不了多少粮食,他急在心里。几年前,他毅然选择改良土壤发展大田农业的发展之路,大面积流转土地,组建成立青阜农业综合体,悄然间,昌北的盐碱地变绿了。

近年来,青阜农业综合体先后投资1.7亿元,铺设管道51.4公里,把滚滚潍河水引到了青阜田间。饱受缺水困扰的青阜人群情振奋,齐心协力,充分利用闲置空地挖池塘建水库,先后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大大小小水库湾塘37个,把附近村庄和田野沟渠中的雨水全部收集到水库湾塘中,最大程度地减少雨水流失。这些水库湾塘全部进行防渗处理,旱能浇、涝能蓄,蓄水能力达到了500万立方米,每年还可收集100多万立方米雨水。潍河引水、倒逼卤水,构建“海绵村庄”,一系列淡水降碱压盐工程的实施有效终止了昌北滩涂水源短缺、海水倒浸、土地泛碱这一最大的农业种植短板。

“有的盐碱地原先基本什么也不长,20年没深翻一回,我们连续四年进行了深翻。”孙德东说。如今,曾经弱土薄收的“盐碱地”已经变成了车盈穗丰的“吨半粮田”,大大提高了土地收益率。

“一般经过五六年的改良后,土地就差不多能种小麦和玉米了。”孙德东告诉记者,现在的青阜村,土地品质已经大大改善,很多都已经成为优质土地,种植的玉米、大豆、棉花、苜蓿、高粱等作物产量比5年之前翻了4倍。“好一点的地里,玉米和小麦轮种,玉米亩产1300-1400斤,小麦亩产1200-1300斤,总产量将近3000斤。”

近年来,青阜农业综合体通过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等方式整合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经营。目前,整村土地流转村庄达到15个,托管土地辐射龙池、卜庄等周边多个乡镇,全部流转托管土地面积达到10.2万亩。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文图
责任编辑: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