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风雅还讲实惠,水八仙是苏州人的“小乐惠”

秋天来了,苏州街头听到大家开始讲些“小乐惠”。

小乐惠,属于苏州朋友间的“暗语”,说的是不贪心、不张扬,在吃吃玩玩的小享受中感觉幸福满足。

对外的场合,我们苏州一向负责高举“风雅”“精致”的大旗,少有人知这个城市传统性格中其实也有对“实惠”的推崇。《三言》的作者冯梦龙,出生苏州儒学世家,在科举不顺的时候,能很坦然地一边继续科考,一边兼做了刻书售卖的书商;大才子唐伯虎毫无偶像包袱,其后期的画作有许多是在迎合市场,能赚钱第一——苏州人其实不太会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秋天家家户户拣着盘算着吃水八仙,里面就有很多既能精致风雅,又满足了经济实惠的“小乐惠”。

朋友小许是北方人,第一次来苏州吃吃玩玩,我给他点了一道“鸡头米炒菱藕”。菜上来后,小许眼中其实透着几分看不上:不同于北方菜色的浓油赤酱,眼前的盘子里除了些许葱花的碧绿点缀,就是一片雪雪白:鸡头米、藕片、水红菱,一粒粒、一片片、一块块的全是白色,在白瓷碟中,看起来清爽得近乎寡淡。

看起来素雅寻常,但鸡头米炒菱藕是老苏州人最爱的甜脆生津鲜美组合

*姑苏古城

但一入口,小许眼角一挑。三种食材,各自糯糯、鲜脆、清甜,还有包裹在外的特制芡汁,带着点粘稠咸鲜,丰富的口感在口腔里一起盛放,宛如月下霰珠遍洒的花林芳甸。我卖力地介绍:“这三样,都是水八仙呢!”

小许假装惊异:“你们苏州人连八仙都吃,也是’狠客’!”他用刚学的苏州话词汇发出感叹。

他当然是在开玩笑,但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由此注意到苏州人对八仙的亲密感情?

我是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作文时,高考前吩咐每人磨好个三五篇不同主题的作文,乡土化材料通常要备上一篇。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写烧石塔的,有写年夜饭一定要吃青菜烧豆腐,寓意清清白白的,有家里有一口方井,寓意堂堂正正做人的,写水八仙的苏州孩子也有,通常他们就会从苏州园林里遇到的八仙说起。

苏州的“八仙”不仅在秋天市场上,也能屡屡在园林的木雕、或者砖雕,也有铺地上遇到;有时是人物的形象,更多的是八种法器,被合称为“暗八仙”。

苏州园林的花街,也能遇到八仙,这是何仙姑的暗八仙法器--荷花。

*苏州园林研究所|橘涂初四

照传说,八仙都是凡人修炼而成,因此懂得凡人们摸爬滚打的痛苦,会真心实意地同情和赐福。至少,每年这个季节,水中八位神仙:鸡头米、茨菇、茭白、莲藕、水芹、荸荠、菱角、莼菜,总能确确实实地带给苏州人满足和快乐。

八仙里,鸡头米最仙气,并兼具娇气和贵气,它至今还主要靠人工采摘收获。鸡头米的果实深藏在水底,先要穿着一直到腰的连靴皮裤,靠手探脚踩,从水塘的淤泥中把青红的大果起出来。

鸡头米的果实深藏在水底。

*《风味人间2》

大果顶端一个尖尖头,很像是鸡的尖喙,鸡头米也就以此得名。大果清洗后劈开,剥出里面如石榴籽般一粒粒的小红果;小红果还得继续剥,里面才是可以食用的米。剥出来的米,比大豆略大,乳白中透着淡黄,装在盛了半碗水的小瓷碗里,莹润可爱。

但剥米实在不容易,需将力道把握得恰到好处,轻了固然剥不开,可稍重一点米就会“破浆”,只能丢掉。因此剥米不仅需要技巧,还要能耗得起时间,即使最熟练的老手,一天也剥不出几斤。因此明明就是常见的水生作物,价格却年年涨,早就卖到一百多块钱一斤,能实现“鸡头米自由”的人,真正是奢华!

“鸡头米自由”对普通苏州人仍然是种奢侈,但这个季节总是要想方设法多吃到几顿鸡头米

*《风味人间2》

但就是再难买,苏州人总要是有办法。

每到中秋节前后,鸡头米上市了,街头巷口就会出现许多好婆在边剥边卖。不时有路人停下来,有一买两、三斤的,也有只买二、三两的。精细的家庭主妇把米分成一小袋一小袋,每袋一小把,再泡点清水,在冰箱里冻起来。吃的时候拿一袋,或者用作配菜,和芹菜、虾仁、莲藕、百合一起炒一道“荷塘月色”。

一道颜色丰富,口感多样的“荷塘月色”中,只需少量的鸡头米就能吃出多份鲜甜满足

*姑苏古城

或者当做早餐、下午小点,煮一个水潽鸡蛋羹。想要鸡头米的好口感,就不能久煮,水开后,扔几粒冰糖,打个蛋,蛋液略凝固再下米,水翻滚几下就可以关火了,整个过程最多两三分钟。耗时不多,味道又极好,吃起来糯唧唧、甜蜜蜜,要是再浇一勺糖桂花,没有不吃得眉开眼笑的。关键是每次只要一小袋,平摊下来也就不贵了,清清爽爽、实实惠惠。

一年到头,苏州人都盼着一口鸡头米的甜

*《风味人间2》

茨菇也是在水底的,其生长形态类似土豆,却比土豆多了些苦味,第一次吃的人未必吃得惯——我一开始就吃不惯。即使是最家常的吃法,用上好的五花肉红烧,肥厚的肉香也难以完全遮掩回味时的苦涩。所以一向宣称自己清淡鲜甜、保持食材本真风味的苏州饮食里,就有了一道“炸茨菇片”的名小吃。

每年11月,苏州本地新鲜开始上市上好茨菇,切片油炸就是一份脆口好吃的街头零食

*苏信财富

炸茨菇片算得上是菜市场的“名场面”,摊子一定要够大,才能铺得够开;油锅和火要够大,锅里的油也要够多,这样切成薄片、并用盐码过的茨菇片才能炸得两面金黄、松脆咸香。刚出锅的茨菇片自带音效,倒在巨大的竹筛上,呱啦啦地堆成一座“金山”,老远就能看见,视觉效果也很震撼。

炸好的茨菇片被油香包裹,吃起来有天然的清苦,又有淡淡的回甘,味道比流水线生产的薯片不知高级多少倍。我尝试了一次,就迷失在它的美味中,基本上是一买来就全吃完,完全看不出我是“重度拖延症”晚期。最好是在下午,一袋刚出锅的茨菇片,十块钱,配上二十块钱一两、划下来一杯不到一块钱的碧螺炒青,一口油香下肚,再一口清茶解腻,在秋风秋桂的天色里,一边雅致、一边美滋滋。

炸茨菇片对于新苏州人可能很陌生,但老苏州都爱酥脆又不贵的一口

*苏信财富

菱角啊,是“水八仙”中浪漫的一个。苏州的菱角种类多,但吃法也简单。乌菱,煮熟了吃它的软糯,而水红菱,生生地剥着,就能吃它的一个爽脆。生吃熟吃,或者就这样摆着看着,也都有那么几分意思。

嘉兴南湖菱又是另一种软软糯糯的奇妙滋味

*陈晓卿

还有莲藕,在唐人杜荀鹤的诗中,与菱角一起做了“苏州代言人”,也是一道人间妙味。苏州的莲藕习称“塘藕”,因为其向来以葑门外斜塘的最有名,按1935年8月的《苏州明报》记载,大名鼎鼎的冯玉祥将军为了待客,特意托人不远千里采买了42斤苏州塘藕。嫩的藕可以生吃,老的藕用来做桂花糯米糖藕,不嫩不老的则用来炒菜或者炸藕圆子。反正在吃的方面,苏州人总能找到一款让自己满意的。

苏州炸藕圆子,苏州总能变着法子吃到让自己满意

相比起来,荸荠就朴实得多。它种植范围广泛,算不上苏州特有,但苏州特有的车坊荸荠,却品质巨佳,个大色白而细腻无渣,常常是当做水果来生吃。这个季节,在各个景点外兜售水果的小商贩们都把它当做“主打款”。为了显示新鲜,小商贩们都是边削边卖,削好的荸荠装在小小的篓子里,十块钱一篓,有人买了,拿清水一冲,当场就可以吃。

市场上会有阿姨卖削好皮的荸荠,也是几块钱一大盆的小乐惠

*常熟记忆

面向本地人的菜场里,荸荠也有这样削好了售卖的,买菜的时候,带个几块钱的回去,一边做饭,一边嚼两颗,这小日子过得也还挺可以。

以及文学史上成为风雅佳话的莼菜、最质朴无华的茭白,还有许多非苏州土著不能忍的水芹,都是这样。自身味寡、平淡清和的食材,就想办法让它醇厚隽永;自身味重,接受度不高的食物,就换种方式烹制。生活得不敷衍、也不强求,就在寻常的菜色中,用点小心思,给生活烹制些小快活,自得其乐、随意适合,这些都是书上甚少记载的苏州人的“小乐惠”。

对了,苏州人对“本地”两个字谜之相信,一说“本地的”,尤其是周边农户挑上来兜售的,价格都要贵一点。鸡头米会有外地的冒充本地的,能吃的出来,买的时候不太看得出。藕讲究要买九个孔的,但不是每次都买到。荸荠要买车坊的,但别处的也照样在卖,能买到地道的最好,买不到的话,也不会特别执着,换个菜买买就是了。

*《风味人间2》

作者:余嘉

排版:风味君

编辑:斯小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