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清华:从文化层面挖掘,探索中国精神的当代油画创新


作为油画家,仲清华一直坚持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他以满腔热忱投入艺术创作;作为研究者,他注重艺术理论研究,抱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走进仲清华工作室,画室里摆放着他近期正在创作中的油画《数字敦煌》。《数字敦煌》,描绘和记录了守护敦煌艺术的工作者在洞窟里对敦煌艺术遗迹进行数字信息化采集的工作情景。数字敦煌的意义是将敦煌艺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重点刻画中国古代雕塑与现代人物、现代设备的造型、空间布局、和时空碰撞。作品主题鲜明,用纪实的画笔把敦煌“被数字化记录的一刻”呈现在画布之上,展现了新时期的敦煌工作者们的工作成就,将民族文化自信,国家科技实力生动地展示出来。作品用油画记录中国当下的文化发展进程,别具一格。

仲博士说:我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们有着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敦煌艺术跨越千年,其中有很多优秀的艺术精华如:壁画、彩塑、书法等等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敦煌一直是我想表现的题材,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最近准备创作主题性创作时,我又重新看了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了当下的时事热点,把对文物保护和中国传统文化保护这个问题重新放了进来,把对艺术的传承、文化自信等问题重新进行研究,最终定稿以保护中华文明的“数字敦煌”工程为主题性进行创作。“数字敦煌”系列主题性创作,是我近期的主要艺术创作,也是我个人在创作方面的一个新的探索。希望通过作品,能关注社会现实,传递时代精神,展现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

 作为80后的青年艺术家,仲清华的作品已经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中特有的审美品格和画面意识,折射出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一位青年油画家对于中国油画当代性发展的探索精神。

  仲清华认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他希望能创作出具有东方审美精神和气质的油画作品。这是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硕士阶段开始思考的问题,也是创作中直到现在还在不断探索的艺术方向。

他的艺术创作始终坚持从中国艺术的文脉出发,同时表达出当代意识。他认为,对于传统的学习是需要有耐心和敬畏之心。

近些年仲清华的油画创作从表现主题看,主要有四类,一是人物肖像类;二是“窗”系列;三是人物或动物与特定场景的组合;四就是主题性创作。在他的创作中,能看到对于油画在东西方契合点的探索性实践,体现出他追求“中国式审美”的创作思路。

他在采访中提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油画语言的当代性转化。

仲清华认为,油画作为一个西方的画种,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本源身份。作为学习,我们应该向大师去取经,去认真学习研究经典的文化。但是作为一个画种,油画来到了中国,就应当让它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它唤醒出新的文化力量,为我们所用。

仲清华说,这个问题中国油画的前辈艺术家们逐步从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中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中国的文化赋予中国的艺术家们的创造性源泉。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董希文等多位艺术家前辈,都曾进行过油画的中国化探索。尤其是董希文在油画《开国大典》、《牧羊女》等作品中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油画“民族化”的实践。而像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艺术家则在自己的创作中坚持“中西融合”的道路,强调具有中国精神、东方意蕴的艺术创作。

而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国油画家,仲清华这些年的创作也一直在不断地寻找自己个人油画语言的新的突破点。

以他的油画《梦石》为例,作品以古典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幻境般的空间,画面中主要有两个元素,一是在躺椅上的人物,另一个就是窗外的太湖石。而在整幅画面中作者有意减弱了空间环境的元素,使之呈现空灵的状态,背景也没有刻意表现现实中的环境,把具有东方特点的人、物造型进行结合,弱化个体的明暗对比、冷暖对比,从而实现了画面中空与静的精神传达。作品《那时花落》中,一匹写实的马出现在背景内,以中国传统屏风作为隔断将画面中的现实人物与屏风上的历史故事和背景的马连贯成一个时空对话的情景,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是艺术家多年前在画面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一种新的探索性尝试,加深了作品的意境与深度。

  此外,仲清华的作品中还大量出现了如鹿、马、猫、竹子、山石等符号元素,他认为这些都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所向往的能体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之物。他以“窗”为主题,创作了如《山居》、《望江》、《翌日清晨》等系列性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窗外的中国式山水和室内的现实之景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时空对比的新的画面形式,具有很强烈的中国式气息。此外,从作品《境灵》、《苍石图》、《有喜鹊飞来》、《归夜》等作品看,画家开始逐渐追求画面的肌理之美,探索语言的多样性与偶然性。在画面中体现出厚重的笔触肌理,通过色层的叠加,使之产生具有丰富色彩的画面质感,作品突出了雅致的情怀与色彩的精神高度。

仲清华是从学院的体系中走出来的画家,他一直强调的是实践与理论并行。从艺术研究角度来看,中国油画的发展直到现在依然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着众多的艺术家、学者为之奋斗。他说,一个好的油画家不仅仅在创作实践上有着个人的建树,同时也应该时刻对艺术理论有着极大的关注。理论虽没有创作实践那么直接,但是理论可以引导实践,为艺术家的创作指引方向,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为艺术实践的基石。

仲清华师从于著名艺术家袁运生先生。袁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是董希文先生的学生,首都国际机场那幅著名的《泼水节》壁画就是袁运生先生创作完成的。

上世纪80年代,袁先生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进行交流,在西方他游历了众多博物馆、美术馆,考察了西方博物馆中大量的中国古代艺术精品。回国后,袁先生在国内大力倡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提出建立起培养具有中国艺术造型观念的教学模式。他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经典的造像进行复制,并希望能把这些造像运用到学院的基础教学中,替代国内普遍延用的西方石膏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中国造型的新认识,形成具有中国造型审美特点的艺术视角。

在导师的影响下,仲清华也逐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石刻造型,并在教学中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融入其中,以此来启发学生在造型意识上的转变与自信。

   他在中央美院博士毕业后又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博士后,课题是《吴冠中艺术研究》。仲清华说,吴冠中作为倡导“中西融合”的中国艺术家个案,我做了很深入的理论研究,最终形成了博士后专著,《吴冠中艺术与教育思想研究》一书。此项研究对我个人有着很大的启发,也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所应当坚守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

在文艺创新上,仲清华提出,作为传统的架上绘画的油画艺术,其在西方和中国都逐渐处于边缘化状态,很多艺术家已经转向更为前卫的当代观念艺术。我们无法判定油画的未来,但是在中国油画依然有着很大的群体,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油画家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对于油画创作上所关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在技法层面,更多地是从思想和观念出发,从文化的层面来挖掘深度,从艺术的独立意识上来思考探索自己的油画创作。        

仲清华认为当下中国的油画家们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和西方油画拉开距离,从自身的文化中去寻找具有中国精神油画语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现象,虽然其中肯定有一定的坎坷,但我们从中也能看到,这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作为中国的艺术家,我们应当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仲清华出生在江苏海安西场镇一个艺术世家,家中几代人都是从事艺术和教育工作。他继承了家学,走上艺术道路。

  仲清华的曾祖父仲民新,字蔼人(1884年——1970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奉旨赏赐师范科举人。民国七年与吕凤子等同窗赴日本留学,攻油画。祖父仲贞子(1918年---2008年),字谅、号一盦。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马公愚等先生,以诗书画印皆擅而闻名,政府为其建“仲贞子艺术馆”。父亲仲跻止(1952-),笔名心碑,是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致力于艺术教育及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培养了大批艺术类专业人才,其在中国画、书法、篆刻等领域多有研究。

家学的渊源给仲清华的心里播下了文化的种子,作为80后晚辈,他受家学影响而学习艺术。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耳濡目染,被中国传统艺术所熏陶,这些都为他的油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背景与基础。

仲清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美术,从中专美术班到大学,再到硕士、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最后到高校任教。仲清华回忆他的艺术之路,既有艰辛时刻,也有幸福时光。他回忆当年北京求学的过程,依然是记忆犹新。每天除了学习文化课就是画画创作,当时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带着艺术的理想,有一股子冲劲儿,不计较任何得失。求学阶段重要的是碰到了好的老师与好的学习环境,还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们。老师的教诲和同学之间的互相激励,让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下来,逐步寻找到自己的方向,不断地朝着新的目标继续探索迈进。

仲清华说,每个阶段,我都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和工作,这虽耗费了我多年的时间与精力,但很值得。如今我自己也开始带研究生,但这一路求学学艺的艰苦冷暖让我难已忘怀,我很享受这一路蹒跚走来的过程,虽然是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是我从未放弃和退缩,这是我艺术创作成长的源泉,也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文:陈洁,陈复尘。图:陈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