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互联网“苦学”,离“苦”有点远

即便是苦事,当本人可以将它作为一种逗人笑的素材公之于众时,它可能就离“苦”很远了

近日,一名00后在朋友圈吐槽公司后陷入被解雇危机,此事引发网友讨论。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把生活里鸡毛蒜皮的一点不开心或者糗事发在网上吐槽成了解压的一种方式,也因此出现了以“柠檬头视频”为代表的匿名吐槽视频系列,而这些在网上匿名吐槽的人也被称作互联网“苦学”家。

“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让我开心一下”,这句话,在前些年的语境下,更多是一种调侃。但随着以“柠檬头视频”为代表的网络“苦学”的流行,它似乎正在成为一种真实写照,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微信图片_20220927175531.jpg

↑ 躲在柠檬头特效后面,苦学家得以无所顾忌地诉苦。图据新周刊

这一现象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是不是当代年轻人的压力太大了?它貌似还呼应了那句“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孤独”的判断,仿佛互联网“苦学”真正成了年轻人解压的“树洞”。对此,有心理咨询师表示,互联网“苦学”是将情绪转移并合理化的一个过程,“其实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正面、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转化、替代或者压抑”。也就是说,互联网“苦学”未必是年轻人解压的最好方式。

不过,当代年轻人的压力大也是事实,从学业到工作,从身材到婚恋、买房,似乎每个人都有一堆苦水可倒。但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在互联网上流行的所谓“苦学”,未必就真的是苦于生活折磨的年轻人在向陌生人寻求慰藉。与其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特有的“诉苦”方式,不如说它更像是互联网社交文化催生的一种新的自媒体“创作”门类。

比如,我们看到,常见的“苦学”素材一般是这样的:“把朋友家马桶盖一脚踩碎了”“开学第二天旷课了但我是老师”“吵架吵输之后,还不小心把自己最喜欢的首饰掉进马桶里了”……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尴尬,但其实都是鸡毛蒜皮之事,与那些真正的“生活之苦”相比,顶多不过算是一个生活小插曲,用“囧事”来形容可能更为恰当。

实际上,这些人所倾诉出来的“苦事”,往往是精心筛选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得他人的笑声,而并不是真正为了自己解压。据说,无论是职场社死瞬间,还是“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讲话我唠嗑”的“升职小技巧”,能用流畅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原自己的各种“受苦”场景,并在事后用精准的词句一顿输出,是互联网“苦学”家的必备技能。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苦学”显然不是谁都能担当,它拼的不是谁遇到的“苦事”更多,而是谁善于表达乃至创作“苦事”

当然,一些“苦学”素材,对当事人而言,在一定阶段或许确实是他们的烦心事。但我们要明白,当选择向他人公开分享时,就几乎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定的表演成分。这里面既与社交平台对个人分享与表达的刺激有关,也与互联网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塑造有关。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在自我展示中去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总能引发评论区“哈声一片”的“苦学”,正是表现方式之一。这个过程中,当事人通过“卖惨”取悦他人,本质上还是在取悦自己。近年来脱口秀表演的兴起,可能激发了更多人在这方面的模仿欲。

所以,完全不必以忧心忡忡或者同情的心态去看待互联网“苦学”的流行。要知道,正常情况下,人类对真正的苦事、悲剧的反应,都是同情而不是“发笑”。而即便是苦事,当本人可以将它作为一种逗人笑的素材公之于众时,它可能就离“苦”很远了。这是年轻人的自我解压也好,自娱自乐也罢,对旁观者而言,多一些平常心,少一些“好为人师”的说教,就够了。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