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核集团:砥砺创新铸就国之重器 勇担使命彰显央企担当

当前,为满足现实的需求并实现“低碳”目标,核电重回人们的视野。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核准5个核电项目共10台机组,中国核电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9月8日,来自中国核电领域“硬核”力量——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宣布,旗下广东陆丰核电基地5号机组主体工程开工;9月25日,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2号机组顺利完成穹顶吊装,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机组批量化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不仅如此,中广核还研发了我国首个核电站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中广核创造如此佳绩的奥秘在哪里?答案就是坚持自主创新,向着创建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目标奋勇前进。

坚持自主创新 成就“国家名片”

回顾中广核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广核自成立起便持续不断地学习国际经验,并坚持自主创新,才最终跻身国际一流核电企业。

时光回溯到1987年8月7日,我国首座引进英法先进核电技术建造的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在深圳大亚湾畔开建,2台机组于1994年先后并网发电投入商业运营。这不仅拉开中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序幕,也开启中广核的创新发展历程。

从大亚湾核电站起步,我国核电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来,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位居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位居全球第一。

其中,中广核先后建成阳江、台山、红沿河等一批大型核电基地,投运20台核电机组,使核电业务迈入群厂管理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8日,中广核在建核电机组7台,装机容量838万千瓦,在运核电机组26台,在运装机2938万千瓦,保持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规模领先,更要创新发展。回顾当年为了引进核电,从核心设备到电话、地砖,再到保护核电站筑堤用的石头,都是从法国进口的。当时,大亚湾核电站的国产化率仅有1%。

从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起,中广核就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并不余力推动核电国产化。中广核通过对国际核电技术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PR1000机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这不仅实现了我国核电站国产化率从大亚湾的1%,到岭澳一期的30%,再到岭澳二期的64%,至目前“华龙一号”超过90%,而且完成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

除此之外,2018年5月23日,随着中广核阳江核电站5号机组并网发电成功,由中广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核电站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也随着该机组一同投运,实现了核电站“神经”中国造,填补了中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不仅保障了我国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为我国核电建设节省上百亿资金。

据了解,中广核旗下在建的防城港核电3、4号机组是“华龙一号”示范项目。目前,中广核已开工建设的采用“华龙一号”技术路线的核电机组包括广东太平岭核电1、2号等7台机组,已形成批量化建设态势。同时,由于“华龙一号”技术能满足国际上对核电站的最高安全要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也因此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并先后通过欧洲用户要求(EUR)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

据悉,经过多年发展,中广核已形成“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建设了9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统计数据显示, “十三五”以来,中广核累计牵头及主要参与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共85项;截至2021年年底,中广核拥有有效专利约6000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约2300项。

抢占新能源前沿 助力“双碳”战略

2022年9月,迎来了中国向全世界提出“双碳”目标承诺两周年。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企业之一,中广核多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发新能源,助力低碳发展。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广核在国内新能源产业经营业绩不断攀升。其中,“十三五”末较“十二五”末实现装机容量翻一番。2020年、2021年每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目前中广核的国内新能源项目覆盖29个省区,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其中,风电业务形成“海陆并举”格局,累计上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在运风电机组总数超过10000台。太阳能业务遍布全国29个省区,装机容量超过799万千瓦。

不仅如此,通过核心能力打造,中广核在国内新能源领域中抢占行业前沿:陆上风电方面,内蒙古鸿雁风电场先后荣获“2017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和“2017-2018年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2019年12月8日又获颁“国家优质工程奖”。

海上风电领域,中广核参与国内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自主开发建设我国首个符合“双十”标准的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如东15.2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我国首个单体大容量海上风电项目—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等。

太阳能方面, 2018年,中国首个大型商业化槽式光热示范项目—中广核青海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项目顺利投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掌握大规模光热技术的国家。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广核在全国拥有26台在运核电机组、超过500个新能源场站,全球在运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自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产以来,中广核各清洁能源项目累计上网电量超过20956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7.4亿吨,相当于种植森林471万公顷,可以覆盖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的总面积。

勇担央企使命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作为我国清洁能源供应“主力军”,中广核一方面持续推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双碳”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坚持“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开展脱贫攻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系列履责行动,充分彰显中广核作为央企的使命担当。

中广核坚决扛起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重大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持续推进产业帮扶、教育帮扶、消费帮扶、就业帮扶,构建乡村振兴工作大格局。在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考核中,连续四年获评最高等次“好”;产业帮扶、教育帮扶两项良好实践3次入选国务院扶贫办企业精准扶贫案例。

其中,帮扶乐业县建设2345亩猕猴桃产业园,带动脱贫人数1025户4440人,人均年增收4000元。定点帮扶的广西凌云县57个贫困村、乐业县63个贫困村分别于2020年5月、11月脱贫摘帽。2021年中广核开始在凌云县推行碳汇帮扶项目,以凌云县拥有的100万亩可开发林地来估算,每年产生的碳汇资产价值约为200万-300万元,致力探索乡村振兴与助力“双碳”有机结合的生态振兴新路径。

与此同时, 中广核还发挥人力资源等综合优势开展教育帮扶,先后在广西百色、四川凉山、内蒙古兴安盟等欠发达地区,开办“白鹭班”,招收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学生。自2017年在广西凌云创办首家“白鹭班”以来,截至2021年年底,已拓展至5省(自治区)10校,累计已开设18个班,共帮扶2132名学生。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广核旗下各基地、场站全力以赴推进复工复产,确保各地电力供应;先后捐款3000万元,捐赠防护物资超过113万件。充分发挥中广核电子束辐照技术的独特优势,免费为超过4200万件战“疫”医疗物资提供免费辐照灭菌服务,驰援湖北十堰西苑医院医疗废水电子束辐照处理项目,开展完成全国首个电子束灭活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项目技术攻关,多方面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不仅如此,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中广核秉持“共生、互生、再生”的理念,不断加强项目周边生态保护,形成了“大亚湾有白鹭、宁德有茶园、红沿河有花海、阳江和台山有海豚、防城港有红树林,多个风电场有登山道和风车花海”的美丽自然景观,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

展望未来,中广核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向着创建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目标奋勇前进,为“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蒋佳元)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嘉乐

校对 | 彭继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