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主人公原型为邓中夏

1956年出版的“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日前经过雨花英烈研究会的研究人员考证,主人公“钟夏”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雨花英烈邓中夏。近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公布了这一新发现。记者了解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的志愿者已将《红色的风暴》全部文字整理出来,以便将其搬上舞台。

《红色的风暴》封面

著名作家魏巍是第一作者

近期,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雨花英烈邓中夏在建党时期的革命活动和贡献”的课题研究环节中,雨花英烈研究会理事胡卓然经过考证确认:1956年出版成书的“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是以邓中夏为主人公原型的作品,第一作者是著名作家魏巍。

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作为李大钊的学生和助手,早在1920年就在北京参加了党的早期组织。踏上革命道路后,邓中夏在北京郊区的长辛店开办著名的劳动补习学校,向铁路工人积极宣传革命真理,唤起工人群众投身革命事业。

魏巍和作家钱小惠携手创作的这部《红色的风暴》的内容就取材于这段党史史实,长辛店就是书中故事的发生地。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内容提要”里指出这部小说“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二七’大罢工为时代背景”,而小说开篇的“人物表”之中介绍的主人公钟夏身份是“青年革命家,北方初期工人运动的启蒙者。27岁。”雨花英烈邓中夏1894年生,27岁时恰好是1921年。

《红色的风暴》完成定稿后,先在《解放军文艺》1956年第1至3期上连载,随后在1956年7月被工人出版社出版。作品发表和出版时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署名分别为魏巍、钱小惠。1959年7月,该书改编的同名连环画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胡卓然介绍,1957年第3期《中国青年》刊登的文学评论文章《红旗初飘的时候:读魏巍、钱小惠的“红色的风暴”》中,明确指出该书的主人公“钟夏”,就是依据邓中夏同志的真实事迹来加以塑造的。“钟夏”,正是邓中夏名字“中夏”的谐音。而钱小惠的回忆文章中,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胡卓然在研究“雨花英烈邓中夏在建党时期的革命活动和贡献”的课题时收集到《红色的风暴》原书以及在《解放军文艺》连载的版本,并且收集到连环画版本。他收集的这些资料现在已用于雨花台的红色文化研究之中,并提供给多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阅读。

大学生志愿者将内容搬上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书稿在发表和出版阶段都被标明为“电影小说”。这是因为其表现手法兼有一定的剧本性质。近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的志愿者已将《红色的风暴》全部文字整理出来,以供更多高校的志愿者们将其搬上舞台。

晓庄学院学生志愿者饰演的“钟夏”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南航金城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已经开始尝试排演和录制《红色的风暴》的部分片段。青年学子穿上具有历史时代特色的演出服,以自己的“青春之声”,复现了书中以邓中夏为原型的“钟夏”和工人群众的多段振聋发聩的话语。

其中“钟夏”呼吁工人团结起来斗争的一段话给同学们很深的印象:“只要我们大伙齐心团结起来,五个人是只虎,十个人就是条龙,要有一百个人,那就是一座搬不倒、推不动的泰山。”书中的这段话,就是根据邓中夏等革命者1921年初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给工人授课时的原话改编的。

晓庄学院是最早开展演绎活动的学校,正在排练扮演“钟夏”的大学生志愿者吴浩然表示,以自己的努力演绎《红色的风暴》,也是“沉浸式”接受党史教育的过程。

《红色的风暴》经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全文整理和活化利用的尝试,将会在红色文化教育的领域展现其穿越历史时空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将会展现魏巍和钱小惠等老一辈作家为雨花英烈题材留下的艺术感染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昇

编辑 : 秦小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