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 | 数字艺术的终极形式

元宇宙意味着什么?

从手工生产艺术、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再到基于计算机处理器的数字艺术,艺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到了今天,区块链、NFT和元宇宙接踵而来,科技公司、高校、艺术行业纷纷对这个来自《雪崩》的名词翘首以盼。新技术的发展到了新阶段,而对于做艺术策展、做数字内容的人而言,元宇宙意味着什么?

Metaverse(元宇宙)一词是在Neal Stephenson 1992 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创造的,其中人类作为化身,在使用现实世界隐喻的三维虚拟空间中与彼此和软件代理进行交互。斯蒂芬森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基于虚拟现实的互联网继任者。

关于元宇宙的底层基建、工作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在不少行业报告都有汇总。元宇宙像新媒体艺术一样,是一个可以随着技术演进不断发展丰富的概念。通往元宇宙需要以技术和内容相结合,并通过技术哲学和新的伦理秩序来确保人们畅游其中的安全性。

目前对元宇宙的共识是:元宇宙是基于现实世界,由虚拟技术高度拓展延申的虚实不分的空间。基于技术的发展前景,从媒介与内容的关系来看

元宇宙必然是一个承载数字内容的终极形式。

这个空间需要用大量的数字内容赋予人栖居其中的吸引力和意义。那么这里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洪强作品《道生一》


马克思韦伯说过:“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我认为,一方面,是人类创造力所萌发而投射在外部的世界,创造力包含但不限于人的审美能力、个性化诉求、想象力。AI可以在创造力外化过程中帮人们提高生产效率,但最本质的是人的想法,AI也取代不了。在今后艺术创造或者想法实现的门槛将越来越低,元宇宙将是一个满载内容与意义的空间,最重要的是与人的创造力所关的品质。


△王可鑫作品《后鬼怪》数字交互装置


另一方面,是人们有意识的应用自己的心智能力所组织生产的“故事”。这些故事与故事链接形成内容生态,织起了一张张心智的网络,不同故事中的角色基于智能合约可以自由导入、而后联动,甚至用户可以自己涂抹空间、修改角色、上传新的想法。


在今后,创造与共创力、高心智能力将会是越来越被看重的品质,具备这些素质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生态形式。



虽然技术还达不到,但未来无远弗界,我们可以畅想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三体》里希恩斯可以在山杉惠子的神经元海洋中漫步,在元宇宙中希恩斯还可以从别处或者自己的心智空间采撷一个纪念物留存其中。


人与人能够展开这样的心智交流是一件多么美好而浪漫的事。


你 即宇宙


DAC签约的数字艺术家卜桦所创造的飒蜜和她的宇宙大花园备受年轻人们的喜爱。



飒蜜是一个北京小妞,她生活在一个无限的空间,这里叫做宇宙大花园,现代、古代、都市、岛屿等等场景构成了超现实的的多重宇宙空间。飒蜜穿行于北京的街巷、探秘于不知名的丛林、古迹……



飒蜜还有数百个动物小伙伴,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大花园生机的一部分,这些角色具有一定调侃戏谑的成分,比如还是饿这个角色,它一定能与你心中的某一个地方产生共振。


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卜桦飒蜜宇宙的个展,那么接下来也准备将它做成一个多感知的、好玩的元宇宙展览,让二维的画面在元宇宙中立体化,那么大家就可以更好的体会这个超现实的多维宇宙。


元宇宙 虚实同源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


元宇宙展览仅仅是一个线上展吗?


我认为线上虚拟展是一种形式,还可以基于当下可行的技术去想想如何给观众营造一个虚实不分、入口无界的元宇宙观展体验。


最近,我们团队正在给一个科技公司做数字艺术展馆,这个展要从观众视角出发,营造科技艺术的体验情景,以互动体验的形式,引导观众以数字艺术的形式实现对世界的探索,包含了媒介技术、生活场景、未来工作和左右大脑这四个层级,让观众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所昭示的通往未来的路径。将是一个能够代表国际主流数字艺术科技融合的展览。


△卢杉作品《生死伦》(动画静帧)


在这个展中我们想基于当下的数字技术去探讨可行的元宇宙艺术科技展馆的形式。从虚实不分的场景和体验出发,第一,我们以屏为界,将屏幕作为入口,创造了一个基于现实又延申现实的空间;第二,我们以多感知互动的形式,将元宇宙的形态、生活、工作以有趣的形式讲述给观众。


前往元宇宙的三个理由


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科技进步,人们一直在为自身的存在寻找本源上的栖息地。有人认为科技带来了很多的恶,但我相信,科技能让我们跟万物有所连接,更好地与世界对话,让我们除了肉身之外的精神有栖居之所。元宇宙是一个更容易让我们实现心流、体验无限的心智空间。


△刘陶作品


我认为元宇宙可以在三个层面实现过往所不能


第一,虚实无界的多感知体验。

多感知能够促进内容接受,引发心流体验。元宇宙的内容产品还处于初始阶段,在感知方式上都比较单一,比如说书,但是随着VR、AR、虚拟内容生成、脑科学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将以更多感知、更沉浸的形式汲取内容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心流就产生了。借用陆机在《文赋》中所言,这是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状态。


△缪晓春作品《从头再来》(动画静帧)


第二,时空界限不复存在。

在物理世界中,我们的想象和行动总会受到肉身与现实的限制,当心智向着元宇宙迁移,我们能够在更宏大或细微的维度关照 自己,我们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卢衫作品《生死伦》(动画静帧)


第三,高度内容化的世界。


内容赋予时空意义,人们的心智想象可以向外部投影,想象力与高心智能力会成为未来的需要。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说过,如果人类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实现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这将是一场灾难。


△腾讯腾云峰会论坛现场


我曾问过腾讯科学家刘杉女士技术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虚拟和现实之间边界消失?刘杉认为,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讲,可能边界会越来越模糊,甚至会消失。从哲学角度,这个边界会不会消失取决于我们希望不希望它消失,或我们接受不接受它消失。我们要如何更安全的走向这个向内的心智宇宙,对于个体而言,这个答案或许是成为精神性的人,不断地提升自身内容审美与知识素养的阈值。


希望多年之后,我们及我们的后辈既能在宏大的宇宙空间回望我们生活的这颗蓝星,也能在人类的技术、艺术与智慧所构建的心智宇宙中汲取精神的滋养,身在浩瀚宇宙,心怀智慧光点。


△卢杉作品《生死伦》(动画静帧)


文/DAC创始人 王泊乔

DAC实习生 章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