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古今箴言》——崇德修身篇(一)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古语】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春秋《老子•第五十四章》)

【译文】修德到自身,他的品德必然纯真;修德到家庭,他的品德就富余;修德到乡里,他的品德就宽广;修德到邦国,他的品德就丰厚;修德到天下,他的品德就普惠天下万民。

【随解】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自身道德的养成。在老子看来,“德”应该从自身修养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修家、修乡、修国、修天下,着重强调个人德行的渐次展开,从修身到修天下,使个人德行普及天下万民。清代郑板桥有个经典楹联:“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强调的也是修身立德的重要性。

轻诺必寡信

【古语】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春秋《老子•第六十三章》)

【译文】轻易做出承诺必然缺乏诚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必定困难重重。

【随解】关于诚实守信,古圣贤哲多有阐述。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庄子也极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是要遭人唾骂的。诚实守信是一种社会公德,是社会对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为政者必备的道德操守。

君子以身戴行

【古语】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战国《墨子•修身》)

【译文】善不发自内心就不能长久,德行不从自身辨明就不能坚定贯彻,名声不会轻易得到,树立名声不能巧取,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

【随解】这段话告诫人们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言行合一,投机取巧可能成功一时,绝难成就一世,做人要心存仁念,脚踏实地。相对于现实生活中些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行为,墨子的这段话今天看来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形不正者,德不来

【古语】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战国《管子•心术下》)

【译文】行为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心不精明的人,是因为心未治好。......内心不美,则心意不安;行为不正,则众人不服。所以圣人要像天一样,没有私心遮盖什么;像地一样,没有私心承载什么。私欲,是乱天下的根源。

【随解】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说:“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唐朝罗隐说:“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个修。”宋代王安石所说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立身人,以德为本。品德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德的升华,德正事业兴,德厚根基深。对党员干部来讲,如何立身、如何做人,不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导向和引领。唯有始终坚守道德,做人以德为本,做事以德为据,做官以德为重,才能拥有长久的坦荡与充实,“共产党员”这个称号的分量才会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越来越重。

(摘自《廉政教育古今箴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