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碑林区:贯通“三个课堂” 打造碑林特色博物馆教育

西安市碑林区立足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贯穿“三个课堂”的具有碑林特色的博物馆教育。博物馆里丰富的馆藏文物、活的历史、文化的结晶,成为学生增长见识的大课堂,同学们沉浸式地与文物对话,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碑林区南门小学

碑林区南门小学开展“博悟·四季”二十四节气课程之秋分。本次课程以汉阳陵出土的大官之印和塑衣式跽坐拱手俑“姗姗”为依托,融合学校美术、数学等学科,带领学生们走进仲秋时节、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博物馆的教育员通过提问“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你认为秋天是什么颜色?”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节气特征,认识秋分的自然现象、物候变化的环境因素、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以及节气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学校美术老师谭凯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姗姗”风筝,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秋分节气的相关文物和习俗,体验秋天的乐趣,锻炼动手实践探索的能力。

碑林区何家村小学

碑林区何家村小学开展了“喜迎二十大 筑梦向未来——走进何家村大唐遗宝展览”线上研学活动。本次活动采取“线下实地参观+线上直播互动”的多任务研学方式。同学们通过在线互动问答的方式跟着博物馆讲解员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何家村窖藏的历史知识。活动中,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中重要的文物,如鸳鸯莲瓣纹金碗、孔雀纹银方盒、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镶金兽首玛瑙杯等。参观过程中,线下和线上连线的同学们也提出不同的问题,与讲解员频频互动,积极发问,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博物馆研学活动将艺术和生活充分融合,大大提高了同学们走进博物馆的兴趣和热情。

碑林区东厅门小学

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走进碑林区东厅门小学,以秦始皇的“传家宝”为主题,开展了生动有趣的“博物馆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活动中老师用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言语,从解决“秦朝崇拜的图腾”、“秦始皇真名是什么”、“秦是什么寓意”等学生兴趣浓厚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细致了解了秦朝的历史、汉字的起源、秦朝地理位置的特点和优越性、兵马俑的铸造。孩子们通过活动,从中获得了更精准、更有品质的历史知识和解读,在新环境新内容中收获知识和信念。

碑林区东关小学

碑林区东关小学开展了博物馆进校园“国宝会说话,文物进校园”校内研学实践活动。众多精美的文物复制品在孩子们面前亮相,青铜器、古字画、金银器等等国宝级文物就在学生眼前。小小讲解员们声情并茂地为前来参观的老师和同学们讲解文物的来历与背后的故事,一段段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史实自他们口中娓娓道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文物故事用他们流畅质朴的语言讲解出来,让大家足不出校就真切感受到了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他们自信大方侃侃而谈,精彩的讲解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赞扬。同学们真正的经历了从“研”到“学”的过程。真切触摸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真正走进历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魅力与传承的熏陶,激发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树立了强国复兴有我的远大志向。

碑林区五味什字小学

  碑林区五味什字小学邀请西北大学丝路艺术遗产研究院、丝路博物馆严学良老师为同学们开展“了不起的中国符号”博物馆系列课程。一系列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代表文物,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美学素养。“了不起的中国符号”提高了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让学生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

碑林区小雁塔小学

碑林区小雁塔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与西安博物院密切合作,开展博物馆主题实践活动,深挖传统文化教育形式,拓展延伸“第三课堂”。本学期小雁塔小学开展了美育社团博物馆研学活动。学校组织美术老师了解西安博物院陈设馆藏,进行教研,选取盛唐时期的部分文物进行美育研学。研学活动中由西安博物院讲解员进行文物历史文化知识讲解,由学校美术教师从美术欣赏、教学角度指导学生欣赏文物之美,并进行相关艺术创作。

碑林区建国路小学

碑林区建国路小学博物馆课程之“果·博”课程,致力于打造博物馆校园,引入博物馆文化,开发出符合学校实际又更具特色的“周秦汉唐”系列博物馆课程及教材,采用“双师授课”课堂模式,邀请专业的讲解员每周开设博物馆第二课堂和博物馆课程,开展“博物馆移动课堂”。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直播,让更多的同学们受益;通过学校公众号和视频号每周开设“果博”博物馆课程空中课堂,让所有人点开就能学习;除此之外,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不同年级的同学们“走出去”,到真正的博物馆研学,打通博物馆课程学习的“三个课堂”。

编辑|胡晋瑜

审核|小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