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温州千年古港如何一步步“浮出水面”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应忠彭 戚祥浩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现场。

“温州古港遗址规模大、遗迹全、年代清晰、内涵丰富,是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也表明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城市。”9月28日,向国家文物局汇报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重要收获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在回来的高铁上,仍心情难掩激动。

这种激动,几乎伴随着整个考古勘探和发掘过程。

车水马龙的望江路底下,竟然沉睡着国内外罕见,国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之一。

千年古港,为什么会出现在温州,又是怎样被发掘的?

早有苗头

周边曾密集发现古迹

“一片繁华海上头”。温州自东晋建城伊始,温州城就与港口、江海密不可分,有着“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的美誉。

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13世纪后期,元朝的发展和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流,温州港作为沿海重要港口也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两宋时两浙(浙东和浙西)的造船业主要集中在临安(杭州)、明州(宁波)和温州。 

2004年,朔门一带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温州古城北门遗址。此后,鹿城区谯楼西侧地块、华盖山南坡以及鹿城区广场路康宁小区地块,相继发现了古城址和子城遗址,并分别入选2015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和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而这些古迹的发现地,均在温州老城区内,或者紧挨着古港遗址,或者仅相距三公里以内。

掀起“盖头”

工程施工发现地下文物

为方便市民出行,2021年3月,温州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进场施工。考虑到周边一带密集的考古发现,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时间介入。而在考古队引导下,施工单位也格外留意施工过程中的发现。

“2021年10月下旬,在道路地面挖掘后,底下有一些古石条,我们就第一时间协助文物部门工作。”温州名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工程项目负责人金仲远说,文物部门顺着这些石条,在附近发掘出了更多遗址。

沉船遗迹。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发掘现场,可以看到一片长约400米,宽10多米的狭长地带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坑基。而这些坑基的挖掘,离不开施工队一一破开硬化的现代路面,再打下一排排止水桩,从而防止瓯江水渗入坑基。

指着坑基内9米深处的沉船,金仲远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因为止水桩,将难以开展发掘。

深入发掘

“老宝贝”越来越多

2021年10月27日,考古队进场开始人工清理。按正方向布设10米宽探沟40条,发掘总面积约5000㎡。朔门瓮城、砖石结构房址、沿河码道、瓷器碎片等遗迹开始“浮出水面”。

遗址总平面示意图。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2年2月25日,1号码头(MT1)东侧边露出,当时仅少量石块和木桩露出,尚无法确定功能。3月3日,3号码头(MT3)西侧边露出,与MT1两相对比,发现其营造方式和木石材料基本一致,并排除房址等的可能。考古队初步判断认为,极有可能属于古码头类港口建筑遗迹。

5月,来自各方的专家论证,建议遗址原地保留。6月,工程全面停工。7月9日,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带领遗产保护及“海丝”研究专家们调研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刘曙光指出,我国许多“海丝”遗存存在可看性不强,各点间的历史、文化联系不强等弱点,“温州古港遗址规模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地位。”

深入研究

考古发掘和民生保障并重

而随着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成组码头、砖铺道路、木质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灰坑等保存较好的古代遗迹,沉船以及数以吨计的宋元瓷片堆积和形式各样的漆木器等重要遗物等,逐渐“浮出水面”。

温州决定,下穿隧道工程为文物让路,为进一步发掘创造条件。

发掘出的精美瓷器。

下一步,考古队将以梳理码头与江岸、岸线与城墙、港口与古城的内在联系作为工作重点,继续深入开展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遗址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温州也紧锣密鼓地展开遗址保护规划、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以及遗址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体系的相关工作。

考古发掘和民生保障并重。记者从温州鹿城区有关部门了解到,考虑到市民出行需求,他们将开辟临时通行便道,同时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也将从现行区域改为向北绕道,具体的方案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