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委党校邀请将军后人讲述父辈故事

一张张老照片,一帧帧历史影像,一个个感人故事,生动展现革命先辈们的铮铮铁骨和投身革命、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10月18日,在区委党校党性故事分享交流会课堂上,红色簿记第一人——赵镕将军之女赵京娅、共和国首任核司令张蕴钰将军之子张旅天,两位将军后人以访谈形式与区第4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师生共同追忆新中国缔造者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

赵镕将军是我军军史上唯一一位副军级开国中将,1899年出生在云南大理州宾川县彩凤村一个农民家庭,在革命斗争和新中国建设中长期担负部队物资供给后勤保障任务,为部队后勤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父亲自1928年跟随朱德走上井冈山直到退休,管钱管物几十年,经他手发出去的钱财、粮食成千上万,但他没有私花过一分钱,多吃过一口饭。每年战士的军装发到最后,剩下啥他就穿啥。”赵京娅分享了父亲赵镕投笔从戎,从一名青年学生成长为开国将军,几十年初心不改、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故事。

张蕴钰是我国核试验基地第一任司令员,领导了我国核试验基地的建设。他率领勘探队员们西出玉门关,向着罗布泊“死亡之海”挺进,最终在罗布泊西北地区找到了一片荒无人烟的理想场所,那个地方叫马兰。张旅天通过张蕴钰、张爱萍、程开甲、林俊德、乔登江等一大批将领、科学家和平凡战士们的故事,讲述了核试验基地的艰苦岁月。张旅天回忆道:“据基地统计,当时有1600余人次推迟休假,近2000人次提前归队,近400人没能回家照顾患病妻儿,近500人推迟婚期,近200人没能在父母临终前床前尽孝,他们为铸造祖国的核盾牌付出了很多。”1964年10月,随着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马兰基地由此始为外人所知,这也正是“马兰精神”的核心所在——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

分享交流会上革命后代情真意切,娓娓道来,将全体学员带回那段峥嵘岁月,台下不时报以热烈掌声。活动最后,赵京娅、张旅天与学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学员们纷纷表示,南征北战,戎马一生,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换来祖国现在的山河无恙,这既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党史课,也是一堂感人至深的爱国课。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区城管委张中静说:“听了两位将军后人讲述父辈故事后,我深深感受到先辈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他们无私奉献,坚守理想,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才有了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作为中青年干部,要始终铭记这些先辈,向他们学习,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我将立足本职工作,将国之所需、民之所盼,未来之所向与城市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海淀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区委党校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深挖红色资源,丰富学习教育形式,强化知识转化本领,把学习党史与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不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记者 张伟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