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仕女图为啥惹人爱?这场展览给我们讲了些门道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娇俨

说起工笔画,一般会想到工谨细致地描摹,细腻精微的线条。印象中,作为国画画法之一的工笔画,与挥毫泼墨的写意画不同,它带有一股“匠人”般的精神,需要时间与精力来慢慢打磨。

那么,完成一幅工笔画究竟要多久?它的线条究竟有多细微?近日,省文联“宋韵今辉”系列活动,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之“大雅宋韵——浙江画院工笔画作品展”亮相浙江展览馆。60余位画家的120余幅作品,从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维度,用工笔画的艺术形式,带观众领略宋韵文化的当代价值。记者也在现场,通过一幅幅作品,感受到了中国工笔画的精妙之处。

画展现场,一组仕女图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这组名为《宋风四雅》的人物工笔画作品,其作者是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副所长、本次展览策展人罗小珊。

罗小珊告诉记者,这组作品是她专门为本次画展创作的,每幅画从构思到完成线稿,平均花费了一个月时间,而接下来的上色也用了一个月。

为什么会用这么长的时间?“宋人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工笔画正是这种精神的极致体现。”罗小珊解释说。

“形而上者谓之神,形而下者谓之器”,画的基本构成笔、墨、色、水,以及由这些因素构成的技法,是形而下的器,而形而上的神,则是画家的思想意识,这就表现为画的意境。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看似是形而下的形象塑造,但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来达到“神形兼备”“以形传神”的效果。因此,工笔画追求的不仅在“形”,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意境,这才是其艺术生命所在——而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

如何取“神”,这就需要格物以致知,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探究。此外,与“兴之所至”甚至一天就能完成的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有严格的制作流程,需要先有小稿,再精加工成线稿,然后进行多道工序的上色,这也导致了作画耗时多。

比如眼前的《宋风四雅》仕女图,描绘的宋人挂画、焚香、插画、点茶的四大雅事。仕女的面部粉妆玉琢,其实是使用了特殊的上色技法,“三白法”。即用较厚的白粉,将人物的额、鼻、下颏染白,表现人物面部三个受光的凸出部分,同时又能表现古代妇女施朱粉“盛妆”的化妆效果。

此外,工笔人物画的构图也有讲究。如《宋风四雅》中的《挂画》一图,仕女单人站立于画面中间,两手展开一幅画卷细细端详,她的面容平和柔美,似乎对眼前的画作很是满意。画面的视觉中心便在她的眉眼与视线所及之处,但若仅此人像则会让整幅画作显得单调,于是作者便在人物主体背后增加了绘满青绿山水的屏风,在画面下方也添加了一个扇面。

画面中均出现了假山石,因为在宋代园林中,假山石的应用很普遍。宋徽宗时期,曾耗时六年,建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假山,使用大量石材,构成土石混合的山体,“其峰峦叠起,千叠万复,几乎达数十里之方圆。”为了让仕女图更具宋韵,在画面细节上,罗小珊便增加了宋时常见的假山石。  

随着主体人物的视线流转,观众先看到描摹了树叶的画卷,随着衣褶往下,是假山石与团扇,还有盛满了画卷的卷缸;顺着衣褶往上,则是充满想象与留白的屏风山水画。目之所及,层次丰富,色彩与线条在变化中统一和谐,十分耐看。

“中国传统人物画有专门的线条技法,叫十八描”。罗小珊说。比如钉头鼠尾描,用来描绘衣褶大转弯处,因为起笔和收尾的地方酷似钉头与鼠尾而得名;春蚕吐丝描,像春蚕吐出的丝,善于表现娇嫩柔弱的物象;行云流水描,用笔如轻云舒卷,顺滑不滞,十分流畅……

钉头鼠尾描

春蚕吐丝描

行云流水描

琴弦描

《宋风四雅》中,则大量运用了琴弦描,这样画出的线条,更加粗劲有韧性,线条宛若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又好似莼菜,能很好地强调丝绸质地的衣纹和垂直飘摆时的姿态。

实际上,中国的工笔画有伟大的传统。唐宋为高峰,元代以降,也出现了像赵孟頫、吕纪、仇英、陈洪绶这些擅长工笔创作的大家。进入20世纪,金城、康有为等相当一批画家和文化人,提出学习宋代、以工笔院体为“正轨”、以写意为“别派”的主张,并涌现了刘奎龄、于非闇、陈之佛、徐燕孙等一大批长于或兼善工笔的画家。

现代工笔特别是工笔人物画转向通俗大众化的同时,也拓展了题材与表现手段。“比如在材料上,工笔画还吸收了水彩等的颜料,有了更丰富的色彩表现。”罗小珊说。

工笔画的魅力世界,正在不断向未来生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