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小时“练”得出前田妃奈︱门外弹乐

前田妃奈是谁?刚刚出炉的第16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大赛于10月8日至20日在波兰的波兹南举行。与著名的肖邦钢琴大赛一样,此赛事也是五年一届,其难度系数和含金量比肩素享盛名的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

值得庆贺的是,中国青年小提琴家翁卿翥获得三等奖,创造了中国小提琴家自1935年该项赛事举办以来的最佳成绩。

大赛竞争异常激烈,三十多名参赛选手最后进入决赛圈时只剩六名,翁卿翥则是四名中国选手中的硕果仅存者。决赛选手要在一个晚上演奏两部大型小提琴协奏曲。20日晚,最后出场的前田妃奈和翁卿翥选择了同样的决赛曲目,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拜现代科技之伟力,得以在网上视听。大赛首轮就有巴赫、帕格尼尼、贝多芬和维尼亚夫斯基,这些经典,技术难度已到天花板,音乐表达可能性无穷。自古英雄出少年,古典尤需童子功。大赛中最年轻选手才十五岁,最年长者不及而立。选手表现高下不一,但能来到这个赛场,事前必经历过关斩将,总体上达到相当水准则无疑问。

本届赛事有4位中国青年小提琴家参赛,自然而然,对他们和东道国参赛者表现尤为关注。波兰一位18岁大男孩先声夺人,开始就是一首维尼亚夫斯基的炫技作品吸引住听众,可惜最后未能进入决赛。中国17岁选手王仕含止步于第二轮赛事,则最令我遗憾,那是因为之前我听过他演奏的老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其发音色彩独特,处理精雕细琢,乐思成熟老到,不禁感叹,非天才何能如此。结果这次他运气不好,发挥欠佳,未能走到最后。祝他来日方长。说到首奖得主前田妃奈,可谓实至名归。听她演奏,有如将全部心力赋予每个音符以蓬勃之生命力,其奔放、坚韧、果决融为一体。印象颇深的是她演奏的音准,那是小提琴最大难点之一,可无论是连续的音程大跳,还是密集的和弦在指板上游走,音准几乎无瑕疵。急板炫技,慢板抒情,均得心应手。尤其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她与本土乐团配合、交流之默契,自可从她常与指挥的会心一笑中体察。

大赛甫毕,网上即见前田妃奈高中时候的一篇访谈,方知当年大名鼎鼎的日本高中生乐团首席、长着可爱的娃娃脸的姑娘就是她;自然也记得她精彩的SOLO片断和因演奏太过动情而泪流满面的场景。记得那时即认定她是一个音乐天才。其实又何止前田妃奈,不夸张地说,这次赛场上就聚集了一批青少年天才。

天才令人艳羡,天才也有可能误导凡俗之人。一本名为《异数》的书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书的作者称之为“一万小时定律”。

眼见一段时间里,“定律”大火,不少老师常将此挂在嘴边以激励学子“从平凡变成超凡”,更有信奉“定律”的家长,不惜让子女荒废正常学业每天练琴超过八个小时。我自然相信成就事业无捷径可走,也相信四岁即开始学琴的前田妃奈练琴超过一万小时。但我也想到指挥家余隆对琴童的忠告:你没有一万小时练习肯定成不了郎朗,完成了一万小时练习也未必成得了郎朗,毕竟郎朗是百年一遇的天才。

“百年一遇”的评价可以商量,但天才与常人的巨大差别则是事实,尤其在古典音乐方面。

(作者梅明蕾 媒体人,爱乐者,读写驳杂。)

【编辑:张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