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与金石,擦出火光|俩青年举办“易水文脉砚遇金石展”

image.png

从易县新时器时代到现今的一张张金石拓片遇到仿古创新和创意的易水砚,会擦出的是火花还是火光?

2022年10月25日,易县政协委员、易县中学教师于军和易水砚新传承人领军人物邹天然,在河北易县易水砚传习所,举办了“易水文脉•砚遇金石展”,二者相遇擦出了道道火光。

50余组拓片,探源文明根脉

 一张张黑白相间的金石拓片,在传习所悬挂,像一道道干枯的岁月河流,诉说易县八千年的历史,置身这些拓片和砚石之间,让人感觉到的是时空和时间的久远。

举办这次展览的发起人之一易县政协委员于军,是易县中学一名音乐教师,自幼受亲朋熏陶,醉心于金石,为了一张反映易县历史的拓片,工资不高的他,他会倾囊而拍,最高一张曾拓片曾以数万元从网上拍的。

image.png

在现场他告诉笔者:“易水文脉”之“文”既指“文字”又指“文化”还指“文明”,其主旨意在“以金石文字为载体,传承文化血脉,探寻文明根脉”。

 随着于军娓娓道来的讲述,观看在这次“易水文脉”展出的、涵盖新时器时代八千年到当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以易县及易水流域所出各类文物拓片五十余件的金石碑刻资料的精品珍品和孤品为主,在这些黑白拓片间,历史中的人和物已经随时间淹没岁月长河,但这些留下的痕迹,让人恍如有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生命和生活无常之感。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于军,除了醉心于收藏金石,而且他还潜心研究燕陶文,他的《燕下都陶文》一书,近日将有中国文物出版社发行,该书发行将改写燕下都陶文研究的历史。

这又将是给我们带来的有一个惊喜!

创意和创新,是易水砚的未来和方向

在黑白相间,能够闻到远古气息拓片展览空间,摆放的是百余方做工小巧创新的仿古砚、研发的与易水文化有关的创意的易水砚。


说起易水砚,都清楚是中国著名古砚之一,产自河北易县,与广东的端砚齐名,有“南端北易”之称。2008年,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易水砚始于春秋战国,盛于唐宋。历史上,“易砚”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珍宝。但由于易水砚制作上形体上大都笨重,市场形成年年萎缩的态势。

易水砚国家非遗传人邹洪利的女儿邹天然,是个从京城金领返乡创业青年,2020年接过了其父亲衣钵,短短的两年间,她的组建的团队以“紫翠石”和“玉黛石”为代表,利用这些上亿年形成的水成岩,因材施艺,巧用俏色,采用阳雕、浮雕、平雕、透雕、立雕等手法,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形象,结合易县八千年历史文化,研发创新,雕刻出了仿古砚,抄手砚,特别是以燕下都透雕龙凤纹铺首创意雕刻而成砚台,上市就被收藏者抢购。

在现场,易水砚新传承人、新的领军人物邹天然告诉前来宾客,此次“砚遇金石”系列展,精选了清代以及当代易水砚精品一百余方,分为“镇馆之宝””大师典藏”“文人砚铭”“仿古臻品”“文创产品”五个单元,都是近年来入藏古砚和创新制作的文创系列易水砚的一次全面集中展示, 代表着易水砚的未来和方向。

大咖前来捧场,砚遇金石擦出火光

这次 “易水文脉•砚遇金石展”展览,吸引了业内众多专家和学者前来参观交流和学习。

image.png

展览当天,还特别邀请了北京文博专家、文化学者赵珩、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仲威、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西泠印社理事唐存才、河北省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家谢飞等学者作为学术支持,国内外二十余位书法名家题写展标。

此次展览汇聚,无论是金石拓片还是易水砚,不少珍品、孤品、藏品等,特别是是拓片资料,很多为首次公布,这次展出业内认为:“易水文脉•砚遇金石展”,让砚和金石擦出的不是火花是火光,在发掘易县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展现了易县新颜值,同时也是奉献给易县乃至全省人民的一道精神大餐。


总监制 李会斌
副总监制 陈芳
撰稿 陈红卫
编辑 刘贺田
审核 赵芒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