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丝路无穷远

早在20世纪80年代,身为华佳丝绸厂厂长的王春花到四川寻找茧源。在成都双流机场下了飞机,坐汽车、换拖拉机又上马背。翻山越岭到大凉山深处,她看到彝族同胞当时的贫困:一间草棚住着一家五口,竟然没有床,就在地上铺一些稻草当床褥,孩子起床时,满头都是稻草茬子。那天,王春花留下了身上所有的钱。下山时,她一想到孩子无邪天真的眼睛,就忍不住掉泪。同去的人宽慰她,说大凉山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的,他们已经习惯了。

王春花有了愠怒,“谁愿意过这样的苦日子?帮一户人家,就积一点善念。”

华佳通过发放蚕种,在凉山带动当地8万多亩的桑田种植。王春花清楚,扶贫先扶教,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她还在贫困地区建立了2所华佳民族希望小学,帮助失学儿童重新走进课堂。资助大凉山30余名少数民族贫困的蚕农子女,从小学读到大学。这些进入大学的孩子,如今见到王春花,会亲亲热热地称她苏州妈妈,心里有点事,喜欢向她倾诉或拿个主意。王春花还设立慈善基金会,专门用于扶贫帮困。基金会已累计投入280多万元。

图 | 视觉中国

2005年,王春花到广西象州考察,打算西移产业链。当王春花来到象州,只见青山脚下,山溪潺潺,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山清水秀的象州,真是种桑养蚕的好地方啊。王春花几乎一下子就爱上了。

两位陪王春花一起考察的女友苦口婆心地劝告她:“这里山高路远,小心踩进泥坑拔不出来。”女友是看着王春花从缫丝厂女工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怕她半辈子努力拼搏攒下的家业,一时冲动打了水漂。

王春花想,只要让当地人真真切切得到经济实惠,看到日子有奔头,怎么可能不欢迎自己来投资?

2006年,王春花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提出的“东桑西移”政策的引导下,采取“公司+茧站+农户”的方式,将产业链延伸到了离盛泽1700公里外的广西。很快,她又在象州镇鸡沙村湾田屯买了67亩地,用于建造规模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年产可达600吨白厂丝的大型缫丝厂。缫丝车间,随着女工们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蚕茧中抽出一根根细细的丝来,优质的蚕茧,一个就能抽出1500米长的丝;抽出的丝,再进入42摄氏度的复摇环节,蒸汽烘干后,就基本成型;经过编丝、绞丝等一系列工序,就可以运往盛泽织造、印染、裁剪缝纫,变成各种漂亮的真丝服饰。王春花实行订单农业模式,让象州上万农户受惠得益,缫丝厂还解决了600多位农民的就业问题。

之后,华佳在四川、广西、云南等地建设蚕桑种养基地,带去的不仅是智能化、规模化的种桑养蚕技艺,更带动了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帮助当地数以万计百姓脱贫致富。

天堑成通途。东来西往的丝路,活力无穷;丝路抵达的地方,脱贫、致富,再无贫穷。这是党员企业家王春花的梦想。

“女儿对我说,云南基地总投资起码1亿元,至少10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把这钱花在品牌运营上,或许一年后就可回报你3亿元。我没有说话,带女儿去了云南、广西的种桑养蚕基地,还带她看了几家当地的贫困家庭。当女儿看到,当地蚕农通过养蚕卖茧住上新楼房后,对我说,妈妈,我懂你了。”王春花把勇担社会责任、热心慈善公益,当作传家宝,传给了接班的女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