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要求“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些高中的探索值得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体现了科教融合、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其中,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是强国的根本,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工程。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应担负起的重责。《教育家》一直关注中小学、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以“创新人才培养,普高怎么办”“回应钱学森之问”“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等主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将陆续推出中小学和高校的实践探索,为更多学校提供参考借鉴。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高中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黄金期,高中集合了未来可期的众多优秀少年,而这些高中如何培养在人口总数中占比2%的“头部人才”的创造力,也就是拔尖创新人才,是需要重点来思考的问题。本篇推出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

英才学院,让优秀学生出得来、发展好

“均衡优质、培养卓越”是学校课程教学中心关注的重心,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以学生为中心,全力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让优秀学生出得来、发展好。为此,2019年,一零一中学建立了英才学院。

英才学院下设四个书院:一知书院,主要是对接五大联赛;学森书院,主要进行科学探究;圆明书院,关注人文艺术;六韬书院,关注领军人才。在英才学院里,更重要的是构建特色课程。比如,大师引领课程、科学实践课程、航天特色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与科学大师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学校也由此成立了很多社团。

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应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形成培养的链条,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培养壁垒,形成真正的合力。这不仅要在高校招生上做好对接,更要架构与高校衔接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等,开发对标大学科研院所的高端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成长通道。

近年来,一零一中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对接,先“强基计划”一步将基础学科在中学阶段夯实。英才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创新学院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联手,致力培养响应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人才,由国内最高水平的专家和院士领衔,在英才学院创建实验室,并亲自担纲指导。

在教育集团内部,英才学院采用项目式培养的新模式,尝试混龄、跨学科的培养,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学段的界限,突破年龄、年级、校区的限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无边界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学院由四个群体组成:一是混龄的中小学生,二是跨学科的教师团队,三是支持学习的大学生团队,四是专业引领的科学家团队。所有人聚合在实验室这个平台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

英才学院还制定了一套“五个一”标准,即一个平台、一套课程、一本教材、一个团队、一批成果。“一个平台”,是指建设高端实验室;“一套课程”,是打造基于实验室平台和基础教育相衔接的STEAM课程;“一本教材”,编制适合PBL学习方式的教材;“一个团队”,培养一个学生混龄团队和跨学科教师队伍;“一批成果”,不断推动学生各项竞赛获奖、创造发明、教师科研成果等。

目前,在英才学院,生命科学实验室、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同济实验班、未来影像工作坊……基础学科与科学前沿的无缝衔接,尊重规律、形成良好生态的创新人才培养,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原文:陆云泉:创新人才培养的101种可能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发展的无穷潜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质,陶行知说,人人都是创造之才,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并且提出了“六大解放”的理念。高中时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阶段,学校应形成创新的氛围,构建创新的机制,打造创新的平台和条件,从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锤炼上,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创新素养发展支持。


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学校创新文化的生成。在今天这个充满创新的时代,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些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的理念和制度上,更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与实践上。例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变革,不仅能让学生直接感受科技给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带来的巨大改变,而且能够深刻地理解教育变革对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卓越领导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努力构建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既要开发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方法意义的课程,又要开发能够让学生创新性地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程;既要创设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程,又要创设基于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实验类和比赛类课程。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只有创新才能把握住机会,只要创新就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这不仅极大促进了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和意识也是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

原文:孙先亮:教育要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世界,而不是留在今天的世界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联合高校培养学生

新时代对全球治理人才和创新人才有哪些要求?从学校培养角度来说,我们希望中国学生能够具有: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国际视野、批判思维、接纳能力、身心强健、气质高雅、专通结合等。

科技创新教育。2017年6月,金陵中学组建STEAM中心。整合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统筹学校校本化的科技创新教育、创客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等工作,开发了有金陵中学特色的STEAM课程,助力对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中,金陵中学科创团队注重学科融合和整合,关注真实问题情境,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PBL),借助技术力量,着眼复杂问题的处理,立足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科创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拔尖课程。

课程资源的整合融通。学校有围墙,课程无边界。金陵中学课程的丰富性与综合性体现在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融通并利用校内外、国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联合高校,与南京大学共建“准博士培养站”,与东南大学共建“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先后8年联合高校培养了240多名优秀学生。学校与南京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1+1+N”合作方案,即1个管理机制,1个教学研共同体,N个重点项目。

同时,外聘国内国外的优秀师资,为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如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简称UCLA)合作,2015年以来,外教为本部开设的课程和社团有:高一年级口语课、英语高端阅读与写作、美国艺术文化史、批判性阅读与写作、学术辩论社团、英语戏剧。又为出国的普高同学开设微观经济学、人文地理、20世纪美国历史三门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还利用江苏省课程基地“以传感器为载体的省物化课程基地”,整合物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教育资源,开发出“传感器技术课程”等七门特色校本课程。

身心教育。金陵中学是南京市首批实施体育选项教学的学校,每周4节体育课排进课表。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学校场地、教师专业的配置,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学校关注所有学生的身体锻炼和体质增强,为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乃至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校有羽毛球队、田径队、女篮等特长生队伍,屡获省级以上冠军;学校群众性体育,篮球、足球、冬锻三项、龙舟、街舞等独领风骚。2017年10月,学校在南京市首家使用高科技开展学生体质检测活动,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定量跟踪、提升体质”的教育本意,根据体测报告数据,学校时刻优化体育课程。

近几年,学校的预防性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声有色。每周一节心理课排进课表,直到高三。2016年以来,学校定期为高三学生开展系列心理团体辅导,为高三师生创设积极阳光、自信乐观的复习迎考氛围。学校心理咨询室定期举行“心理超市”等角色模拟和体验活动;每天举行个别学生点对点的谈心活动。

实践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著名校友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其中包括“解放学生的空间”,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解放学生的时间”,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金陵中学一贯倡导“做中学”,除了学军、学农,还鼓励学生理科实验100%自己动手完成,鼓励学生多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培育能力和品性。

我们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学校个体争取社会资源的难处,也感受到把小学、中学、大学学段打通带来的方便,还有国外先进办学管理经验他山之石的补充。只有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初心,面向未来,不断改进我们的课程实践,才能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美好明天。

原文:孙夕礼:面向未来,如何改进育人课程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搭建学生创新发展的立交桥

有研究指出,创新人才往往在某领域存在超强的内生动力,超强的思维力、记忆力、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着特殊的发展需求。省实验中学在办学实践中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在“以生为本,奠基人生,创新发展,张扬个性”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全课程体系、“三导制”教育模式、加强分类培养等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创新人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

建设全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多元卓越成长。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学校围绕立德树人、全面育人这个核心,按照文化传承、认知思维、体育健康、艺术审美、探究创新、合作参与等六大领域,每个领域又从人生基石课程、个性培育课程、卓越成长课程三个层级,形成了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163卓越发展”全课程体系,搭建实现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的立交桥。

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及未来。在注重科技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设科普知识渗透课、组织科技创新活动课、开设科技兴趣小组课、搭建项目研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发展。同时,通过英才计划和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与武汉地区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定期前往武汉各高校高精实验室参观学习,发现和培养具有科学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实施“三导制”大课堂教育模式,推进育人机制创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特别是把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课程育人的目标和归宿,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尤为关键。

打造卓越成长新课堂,构建新型关系是关键。从2013年开始,学校就建立了具有省实验中学特色的“三导制”即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大课堂教学模式,搭建起一座师师、师生、生生互动的立交桥,优化师师、师生、生生关系,促进教书与育人、管教与管导的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通过导师制、导生制释放教育活力的同时,大力建设问题化驱动、思维化串联、评价化推进、价值化融合的“导学型”课堂模式,将传统的“教堂”变成“学堂”,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索、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是选拔人的。学校的愿景是通过建设全课程体系带动育人方式改革,让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奠基创新人才培养,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原文:汪拥军:教育的目标在于使每个个体实现“成功的生活”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创新人才培养的五大机制

镇海中学形成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五大机制。

学校文化浸润机制。着力培育“全面发展、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风尚,着力培育“丰富、多元、自主、开放”的教育教学生态,着力培育“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审美力、自治力”等“五力”校本化核心素养。在精神文化层面,与时俱进调整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特别是在学校精神、育人规格方面作出新的规定;在制度文化层面,制定更多有利于激发创新动力、释放创新活力的弹性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活动文化层面,不断拓展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时空,搭建丰富多样的平台载体,供学生挥洒才情、施展才华、体验成功;在物质文化层面,全面提升学校设施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两端延伸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特长生、资优生培养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和影响力,积极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初中学校支持,使得学校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提前介入,及早发现在各学科、体育艺术或其他方面有优秀发展潜质、特殊才能的学生,及时开展个性化、定制式培养,同时积极争取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开展共享实验设施设备和合适课程资源合作等项目,聘请名家大师进校园开设报告或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有关实践研究等,共同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特色课程深化建设机制。坚持“尊重多元选择,促进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的课程建设理念,进一步健全“高水平基础+差异化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基础广博、多层拓展、多元开放、自主选择”具有镇海中学特色的发展性课程结构和课程文化。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方向,着力培育了20门左右具有较高品质和育人价值、深受学生欢迎、能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的特色精品课程,突出大学先修课程、STEM课程、领导力课程、创新素养课程等,形成具有较大整合性、层次性和梯度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矩阵,并不断完善课程后续开发、资源拓展、选课走班管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机制,切实提高课程实效。

创新教育师资培养使用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不同教育背景、专业背景和高学历层次、高水平专业发展的优秀教师。注重通过“专家引领”“项目驱动”“校内外共建学科基地”“学科创新团队工作室”等方式,选送更多教师参加国内外高端培训和学历进修,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同时,适时改革学校现有的评奖评优、薪酬分配机制,为担当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成果突出的教师(团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宽松的工作氛围和更丰厚的物质回报。借此培养出若干具有领军学科发展能力的卓越教师,培养出若干学科竞赛辅导教师(团队)、科技创新和研究性学习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学生个性化成长指导导师(团队),以此进一步带动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文化建设,进而为学生提供更有品质的教育服务。

教学生态创新机制。

主要的努力方向有:一是借助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经典成果或最新发现来重新认识和把握学习的本质、教学的本质和课堂的本质,不再停留在经验的或是错误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层面;


二是大力开拓课堂的内涵与功能,不断提升其广度、深度与厚度,使课堂教学不仅仅指向知识、分数和学业水平,而是充满了高认知、高创造活动。近几年学校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以“多元开放”为总定位和总特征、以“五力”核心素养培育为目的的学教策略、学教方式、学教模式;

三是在积极依据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师资力量和设施设备的同时,创建学科设计创新实验室、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艺术专用教室、数学中心、文科中心、外语中心等集信息资源与专业实施一体的创新实践基地;

四是把握好“教育+互联网”契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支撑教育资源的链接、增强学生内生驱动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推动学校教育的精准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学习中心,使学习成为自我创生式的教育,进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更好地培育、催生学生的创新素养,为他们成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原文:吴国平:高素质创新人才,高中如何培养?

广州市执信中学:

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执信中学的学生整体是优秀的,同时又有部分发展潜力较大的学生,升学不是问题,学校的任务是帮助他们行稳致远,尤其助力发展潜力较大的学生将来发展成长为卓越人才。


建构丰富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校培养目标,在充分研究当代社会发展态势和学生多元发展的基础上,执信中学通过打造学科群、开发个性化课程,开发校本课程100多门、建构了富有特色的“三层六类二特色”课程体系。“三层”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分别面向全体、面向部分和面向个体,相应地指向夯实基础、丰富个性和创新发展;“六类”指科学技术类、语言文学类、体育艺术类、创新学习类、STEAM融合类、国际理解类等课程类别,“二特色”是指基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发展的课程特色和根据学校特色创生的创新力课程群、STEAM融合课程群。不少课程是学校与合作的高等院校、医院、科学院、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开发,授课教师有本校老师、大学教授、医生、科研人员、企业家还有家长等。如:五门第二外语选修课是和大学的外语学院合作开设的。课程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开放的。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学习选修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在每天下午4点50分以后,研究性课程必要时还可以利用周六时间学习。


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执信中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培养的人才是多元的,不仅有学术人才,还可能是政治人才、法律人才、商业人才、艺术人才、体育人才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在中学阶段,我们无法判断他们的发展前景,所以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并给学生标注成功或失败的标签,会关闭学生发展的许多门窗。只是用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失落的学生自然不少。以纸笔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只能体现学生的部分智能,如果我们的高中只专注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在帮助学生取得高考成绩的同时可能关闭他发展的众多可能。


不仅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应该有多种标准,对不同课程的学习评价也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如:我们对研究性课程学习的评价,采取量化与质性评估相混合、创造结果与研究过程相结合、个人表现与小组整体相关联等评估模式,并在专家指导、论证下,改变传统评价方式,以学本评估促进学生的创新力开发,让创新过程与结果并重。


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不应只是课程数量和比例的变化,最终目的应该是学习方式改变,进而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布鲁姆把认知能力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前三个层次为初级认知,后三个层次为高级认知,对应的是初阶思维和高阶思维。对纸笔测试而言,学生只要对知识理解、记忆和运用(解题)达到熟练程度,就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业成绩。


尽管我们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经验频出,改革的成果仅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改革主要影响的是认知领域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教学,其认知目标只停留在初级认知和初阶思维,错过了在青少年阶段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机会。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引向更高层次,为此,学校倡导并引领“深度学习”。相较于重知识掌握的传统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强调理解和分析知识、整合和转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生新的知识,认知目标指向于布鲁姆认知目标的高层次目标。


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其学习方式是各异的。比如:我校元培课程学习,采用“学研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是“双线并进,双重学研”,课程学习策略为“自主学习,同伴互助,教师指导”,课题研究学习策略为“导师引领,团队促进,小组合作”。学研小组加入导师的课题研究团队,建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高中生”的“学研共同体”。高中生在团队中向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承担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得到导师、学长的贴身指导。学生将研究中养成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研究方法迁移于课程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


总之,应充分发挥高中阶段独有的育人价值,基于当前的任务,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得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互促进,让更多的学生发展成为各领域的卓越人才。

原文:何勇:如何办一所“卓越高中”?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