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接地气 他上了央视专题片《领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功和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青年教师赵坤放下粉笔,面带微笑,转向讲台下听的津津有味的同学们。

这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第八集中出现的一幕。

画面中出现的这位思政课老师,在浙江大学深受同学喜爱——

“最最启发或者说是鼓舞我的是老师的热情和情怀。”

“这位东北老师的可爱口音,给思政课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简直是把马原课讲活了!”

“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真心想要从思想层面给予同学以精神的升华!”

他就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师赵坤。


让“高大上”的思政课“接地气”

如何让“高大上”的思政课在不丢失“高大上”品质的同时能够“接地气”?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大学生心目中活起来?是赵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同学来说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思政课老师通常会运用相关的各科知识、丰富的现实案例帮助同学进行理解,这要求思政课老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研究创新能力。

赵坤的备课笔记

备课的时候,赵坤会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问题引导式的逻辑体系,在理论重难点和学生思想疑点的结合处确立教学着力点,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来引导同学进行思考,在剥茧抽丝、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中层层递进,不断深入,逐步引发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同学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为了让自己的授课更有吸引力,赵坤在内容和细节上下足功夫。为了讲清、讲深、讲透思想理论的学理、事理、道理,他把教材章节内容当成研究课题来对待,注重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充分支撑与阐释,注重社会现实和前沿问题的融入与解析,也注重思想理论对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与关照。为了能让学生的“听感”更好,讲课之前,他会先录一段20分钟左右的录音,之后以同学的角度去反复听录音,标记修改讲的磕磕绊绊以及表达薄弱的部分,讲到重点和难点的时候更加注重发音和声调,一遍录音反反复复听、讲、练习、雕琢,直到满意。

课间和课后,赵坤也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些比较具有趣味性、接地气的问题。以同学关心的问题切入,引发同学们对经典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注,通过探讨让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让同学们更容易消化吸收,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气氛。

在课堂小测的结尾,赵坤也会让同学提问题,可以是围绕课本知识、授课内容,也可以是围绕考核方式,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建议。赵坤强调:师生之间是一个成长的共同体,利用课堂小测的机会做问题调研,可以真实地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和困惑所在,为不断改进教学寻找方向,在反哺教学的同时也会倒逼教师自我的不断成长。


言传身教,与学生共同成长

读本科的时候,赵坤受到一门课深深的触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精选导读》。授课老师功底深厚,理论知识丰富,理想信念坚定,将高高在上的理论和大学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赵坤深受吸引,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既深刻又有趣,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打开了职业规划的大门。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赵坤希望帮助同学们建构起一套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图景,实现精神成长,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世界、理解社会、理解生活,增进、完善对于个体自我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认知,这对于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和实现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学生时代,赵坤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老师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足够坚定,对教育、教学事业的足够热爱。当时光流转,自己也站在三尺讲台上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时,他也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以给同学们留下好印象。“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的导师唤醒了我,给了我很多关于事业和人生的启迪,我也想去唤醒我的学生,让他们成长成才,这是我的信条,也将是我毕生的追求。”

在2021年的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赵坤收到一条同学的留言:“最最启发或者说是鼓舞我的是赵老师您的热情和情怀。从您的教学还有您分享您导师的故事,都让我感受到您是用真心在对待教师这个身份,而且始终满怀热忱。尽管我现在还处于生涯规划的阶段,还不确定未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是成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成为像我遇到过的老师一样的好老师)是我非常非常理想的规划之一。”

(来源: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字记者:朱俊俊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何伊言 许恒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人民号学生记者 朱一铭

责编:吴雅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