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太敏感的人容易吃亏,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霉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亏是福”,含义其实与《后汉书·冯异传》当中的著名观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以及著名的典故传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想要表达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祸福相依”的价值观,认为当一个人获取的太多,那么就即将会失去;而稍微损失一些东西,反而会在不久之后获得更多。

寥寥数语,其实就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价值观念,用儒家思想来表达便是“中庸之道”,以道家思想来转述就是“阴阳平衡”。

曾仕强:太敏感的人容易吃亏,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霉。

正如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先生亦是在表达这一观点: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许多人都十分“折中”,他们既不愿意承受太多亏损,也不愿意让自己显得过于“盆满钵满”,而招致随后的厄运。

在现代生活当中,很大程度上这样的现象也依然存在。那么在这个有些急躁的时代当中,应该怎样才能很好地处理好“吃亏”与“沾光”之间的平衡呢?我们不妨来参考一下专家的相关看法。

曾仕强:太敏感易吃亏,不敏感易倒霉

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在他看来,关于中国社会当中的“吃亏”与“沾光”,其实是与个体的情绪状态息息相关的。

有的人十分敏感,对于任何细节上的东西都太过注重,那么这样的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就比较容易吃亏;反之则比较容易倒霉。

曾仕强先生举了几个例子:即便是对于一件事,人们也有着比较明显的情感倾向。当那些人们眼中的“弱者”吃亏时,人们大多数会报以同情;而当人们眼中的那些“大官”和“富人”吃亏时,人们又会感到十分畅快。这是由于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存在“情绪负债”这样一种心理学概念。

所谓“情绪负债”,是由于个体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某些消极经历,而导致其在之后的生活过程当中开始改变自己,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之前的不悦经历。

也就是俗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当个体由于不如他人而受到外界的不公正待遇时,就会对那些优于自己的人产生一种负面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在长久的人类社会之中,存在“仇富心理”这样的现象。而“情绪负债”的后果,就是个体会变得虚伪、在精神上陷入高度的敏感状态。

对于自己眼中能够看到的人和事,都会有着极强的审视眼光,同时在内心当中会为其贴上各种“标签”。

无意义的补偿心理

既然存在情绪上的负债,那么就势必会存在某种进行弥补的机制。曾仕强先生称之为补偿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比较敏感的人,在认为自己伤害或是对某人不够好之后,进行的一些补偿行为。当然很多时候这些行为都是无意义的,只是满足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曾仕强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在现如今比较常见的“祖-孙”育儿模式当中,很多中国人会认为这样有所谓的“隔代亲”,祖辈对于孙辈都是比较亲密的。

但从深层来分析,祖辈之所以会对孙辈十分的亲,就是因为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对于自己的子女并不够好,所以要在孙辈身上“补回来”。

但是效果常常达不到这种目的,反而会导致自己的孙辈陷入一种新一轮的情绪负债:自己的祖辈对自己这么好,自己又不知道该怎样去报答。

在某些成年人的社会生活当中,尤其是与交往相关的事情当中,一旦其感到自己对于身边的某人产生亏欠,那么就会在之后的交往过程当中千方百计的去以各种方式进行“弥补”,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对方反而会感到“摸不着头脑”,导致两人的正常社交关系因为这些事情而变得混乱。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过于敏感的人会常常处于“吃亏”的状态或者是边缘状态之中:因为他们的情绪负债现象太明显,又十分想去进行补偿,最终导致自己在交往的关系当中姿态很低,有时还会耗费很多人力物力,结果确是“吃力不讨好”,不但得不到对方的理解,有时还会成为他人口中的“小丑”,进一步影响自己的其他社会关系。

思考:调整情绪,不卑不亢

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也是“快餐式”的。对于现今20岁上下的年轻人而言,也许一次接触就会建立不错的关系,同样,毁掉这段关系可能也只需要一句话。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有些急躁,常常是“以貌取人”和“标签化”的交往,并不会深入思考人际关系。

比较合理的交往方式,就是让自己静下心来,在每一段关系的处理之前,尽量都去思考一下,彼此之间是否有关系更深一步的必要。

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相处……而不是有一点点关系上的变动,就立马去考虑是否要继续一段关系,或者是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引起了对方的不满,应当做一些什么补救等等。

如果持续这样的心态,只会导致自己长时间生活在愧疚状态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情绪负债,并且无暇去做其他的事情,生活进入一种无意义状态之中。

我们应当将儒家思想当中的“中庸之道”落实到社会交往之中,不再敏感,远离“吃亏”。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