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丨网购面膜用后中毒,对网红商品的“神效”要多问个为什么

□蒋璟璟

23岁浙江女孩妙妙(化名)是直播间购物达人,吃的用的都喜欢买,从未怀疑过购买的东西是否正规。近日,她因为持续腿酸、尿蛋白超标就医,被诊断为汞中毒,医生判断,问题很可能出在她购自直播间的“不知道什么牌子”的美白面膜。有不良商家为凸显面膜的美白效果违规添加汞,长时间或大量使用会造成肾损伤。(澎湃新闻)

直播间电商的崛起,加速了各类网红类商品的大流行。而与之遥相呼应的,无疑是社交媒介上形形色色的种草笔记。网红主播与网红博主,作为网红商品的策源者与推荐人,在专业权威和商业信用层面,实则是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的。只是很多时候,粉丝型消费者,往往有意无意忽略了这种巨大的风险。

网红商品、网红神器翻车、被证伪的事件,可谓不胜枚举。而在最新的案例中,23岁女子网购面膜,使用后甚至中毒致肾脏损伤,代价沉重……我们知道,各类网红美妆、护肤类商品,之所以能“爆红”,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效果往往“立竿见影”,俨然“一用就灵”。在短视频、“对比图”的气氛烘托下,其“神效”更是被放大。于是乎,趋之若鹜者,自然是络绎不绝了。

正所谓“眼见为实”,很多人消费决策的底层逻辑,归纳而言就是“不看广告看疗效”,但却忽视了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那种肉眼可见、立等可见的“神奇疗效”,到底是怎么来的?网红减肥药,一吃马上瘦。网红面膜,一用马上白——所谓神效的背后往往是“下了猛料”,甚至是添加了违禁成分。比如说,面膜里加了汞,减肥药里加了西布曲明,凡此种种。

一般来说,知名厂商的商品,基本都是遵循国标、合规生产,传统的销售渠道基本也能实现有效的复核、把关。而在各种新零售勃兴之后,大量小作坊、杂牌子的食品、美妆、护肤类商品,绕管了既有的监管防线,借着“私域电商”“社交电商”“直播间电商”大量走货,直接导致了风险外溢,中招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不看广告看疗效固然没错,可是更需要深想一层的,还得是“疗效是怎么来的”。若是网红商品靠着剑走偏锋、疯狂加料“大力出奇迹”,那么必将让消费者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