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沧桑巨变 “全域凉山”书写奇迹

10月24日-30日,在凉山州建州70周年之际,作为州庆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由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经济日报社主办的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举行,嘉宾们以“实地调研+现场采访+互动交流”的形式,走进西昌建昌古城、冕宁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冕宁宏模优胜社区油橄榄基地等点位,丈量凉山土地,讲述凉山故事,传播凉山声音,深入探寻凉山历史之美、山川之美、文化之美。

西昌建昌古城

带你感知西昌蝶变“重生”与“城长”脉动

巍峨雄城,琼楼玉宇,光影变幻下飞阁流丹。10月27日晚,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一行走进建昌古城,一睹明清时期军事要塞、商贸重镇的历史风华,感受西昌这座六百余载历史古城的蝶变“重生”与新时代“城长”的脉动。

在建昌古城,嘉宾们了解到这里是西昌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重要承载,是西昌民族精神的重要寄托,更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时间倒回至一年前,那时候的建昌古城城墙遗址因为散乱,“淹没”在老城居民区中。至2021年下半年,西昌全面启动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整体性推进建昌古城复原打造,通过古建保护带动文旅商融合新业态,形成“上有古城、下有邛海”的文旅新格局,为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打下坚实基础。

“建昌古城是目前西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迹,四川最大的木结构城市群落。古城延续了明清时期以来‘扇形城郭、十字为轴、直街曲巷’的传统空间布局,以充分保护现存遗址遗迹为核心,力争复原古城风貌,重塑城市肌理。”跟随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马玉萍的步伐,嘉宾们穿过建平门,走过四牌楼,看翘角飞檐、廊亭台柱,与古城的一砖一瓦共同见证自明代以来西昌发展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据马玉萍介绍,建昌古城共有大通、安定、建平、宁远四门,东南角因屡遭东河水溢之灾,几经培修,边角略成弧形,故有人把建昌城形容为“一把展开的折扇”。目前,古城现存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大通、安定、建平城门三座尚存。本次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就包括“三门二街一楼一墙一园一中心”(三门:建平门、安定门、大通门;二街:涌泉街、十字大街;一楼:四牌楼;一墙:城墙二中段;一园:城墙遗址公园;一中心:游客中心)。

“我们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在最大程度保留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如果已经损毁或者完全不能继续使用的,则尽可能在原址上按照原有格局恢复旧观,力争让游客感受到建昌古城往昔的人文盛景。”马玉萍告诉记者,目前,涌泉街一期项目已经结束,7处已完工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分别开设了蜀绣、茶马古道、唐卡等博物馆。针对符合条件的历史建筑,开设了建昌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为了推进西昌文旅商有机融合,建昌古城利用原西昌铁工厂旧址,建设城墙遗址公园,引入了言几又、稻鸿书院、千里走单骑民宿、角楼咖啡等国内知名品牌,在“国庆”试营业期间,吸引游客29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超3.48亿元。

“目前,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除有机更新项目非临街区域外,其余已全面建成。”马玉萍说。

嘉宾们走进建昌古城

冕宁

以红色传奇打造凉山旅游新高地

80多年前,冕宁县因刘伯承司令员和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为红军顺利通过百里彝区以及此后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丽诗篇。

80多年后,作为凉山州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先后打造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彝海结盟纪念馆、红色冕宁纪念馆、陈家大院纪念馆、红色文化草地公园等一个个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正演绎着新的时代传奇。

10月29日,在凉山州建州70周年之际,为突出展现凉山大地的巨大变化,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一行深入一个个红色旅游景点,见证冕宁县如何以红色传奇打造文旅新高地。

嘉宾们首站来到彝海结盟纪念馆。纪念馆内保存的彝海结盟时期的珍贵文物,以及大刀、党旗、草鞋、步枪等一件件展品,让采风嘉宾们对红军长征路上“彝海结盟”的那段故事肃然起敬。

从纪念馆出来,嘉宾们沿着石阶来到彝海边当年“歃血为盟”的取水点,大家仿佛也被带入到1935年5月,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的场景。

走进冕宁,嘉宾们不仅重温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历史,也见证了彝海结盟新的传奇。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几公里之外,曾经的贫困村“彝海村”已经变成了面貌一新的彝海村结盟新寨。

这里,属于典型的高寒二半山区,曾是彝族聚居村落的贫困村。201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的对口援建下,依山而立、错落有致的36栋民房、1栋幼儿园综合体和4栋彝家乐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在美丽的彝海湖畔落成,这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结盟新寨”。同时,在四川能投集团的支持下,彝海村被纳入彝海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在彝海村村委会副主任毛金全的带领下,嘉宾们在房屋亮堂、家家小洋楼的新寨与色彩灰暗、墙体破败的土屋旧址对比中,深刻感受到了村子发生的巨大变化,见证了新时代的“彝海结盟”的传奇。

嘉宾们在彝海结盟纪念馆重温历史

“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如今种植规模已达600亩,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毛金全说,“今年,我们又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投资3000多万元发展民宿,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冕宁县委、县政府加快建设攀西地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和安宁河谷综合开发示范县,以红色旅游为引领,着眼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向,把旅游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大力发展,已锁定了打造“凉山旅游新高地,四川旅游新地标”两大目标。目前,冕宁投资建设了以彝海为核心、“彝海结盟”为灵魂,以结盟新寨、结盟泉、相望树、相识湿地、彝海书屋、结盟井、小海子、红军湿地等为主要参观点的彝海景区,打造集党性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呈现增长态势,旅游“首位产业”效益日渐凸显。


安宁河畔的建设村期待更美好的未来(蒋志康 摄)

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  加快打造攀西康养旅游第一村

从“前有荒滩,后有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的“穷窝村”到豪言打造攀西康养旅游第一村,力争2023年实现年产值3.5亿元,这个村寨的豪气和底气缘何而来?

10月29日,在凉山州建州70周年之际,由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一行走进位于大凉山深处的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探寻其豪气和底气,感受其发展巨变。

汽车驶入建设村,“创天府旅游名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红色标语格外显眼。马路两边,一边是一大片碧波粼粼的鱼塘,另一边,一个现代风格的建筑群正加紧建设,目前初具雏形。一条崭新的木质栈道从马路边一直延伸到鱼塘对岸。采风嘉宾们一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沿着栈道走上一圈,感受这座村寨的山水乡愁与发展生机。

“这个鱼塘叫‘幸福鱼塘’,去年投放了50多万尾鱼苗,上市后预计增加产值500万元。建筑群则是以田园牧歌度假酒店为主的田园牧歌综合体,村民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明年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村里又一大经济增长点。”村文书朱小虎说,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建设村随着冕宁县“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推动农文旅融合叠加发力,不断提高发展能力,在新项目“大干快上”的同时,全村加快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已建成优质果蔬大棚3800亩,2022年农业特色产业收入突破1.5亿元。

朱小虎介绍说,过去的建设村,群众思想保守,生产结构单一,道路泥泞狭窄,住房一半都是茅草房,全村没有一栋楼房。而现在的建设村,已呈现出“花争艳果飘香,开小车住楼房,有女争嫁建设郎”的新气象,先后荣获“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集体经济十强村”“四川百强名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预计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4万元以上。

“这样的农民人均收入应该算是富足的水平了,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嘉宾们问道。

“做好四篇文章,盘活资源促产村融合。”朱小虎说,在2020年“两项改革”中,如今的建设村由原复兴镇建设村与林里乡丰收村合并而成,两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2万元以上,是典型的强弱合并,其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源的整合。

一是盘活撂荒地、集体建设用地、河滩地,发展果蔬,建成田园牧歌度假酒店,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预计2023年旅游业年收入将达3000万元以上。

二是将合并后闲置的村委会活动室等改建为农特产品仓储室等租赁给企业经营;将水电路房屋等资产作为抵押用于银行贷款,发展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预计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500万元以上。

三是整合闲置资金,动员村民自愿入股合作社,投资电站、砂石加工场,入股成立田园牧歌旅游公司等。

四是突出党建引领,将年轻党员吸收进村集体班子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回引返乡创业就业大学生、退伍军人,扶持培养乡村工匠、“田秀才”“土专家”等。

未来,建设村将在凉山州委、州政府的指导下,冕宁县委、县政府的规划布局下,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以“七大板块”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水文化有机融入该村的山、水、田、林、路,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攀西康养旅游第一村。

“以前总是在新闻里听到凉山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没想到通过此次采风活动,竟然能在大山深处亲眼看到建设村这样年产值过亿元的村庄,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凉山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其发展模式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学习。”江西日报首席记者郑荣林说道。

建设村村干部向嘉宾们讲述村子的发展故事

冕宁宏模优胜社区油橄榄基地

“绿橄榄”成为农民致富“金果”

连续7次荣获国内金奖,在全球最大规模的橄榄油竞赛上获得金奖,一颗小小的绿橄榄,结出了农民致富的“金果实”。10月29日,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一行来到冕宁宏模优胜社区油橄榄基地,探寻元升集团“公司+科技+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带动冕宁百姓增收的“致富经”。

“油的颜色好清亮啊,还有淡淡的青苹果清香。”走进基地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将一颗颗嫩绿的油橄榄倒入先进的榨油机器,通过除叶、清洗、粉碎、搅拌、固液分离等一系列工序后,鲜香的橄榄油被冷榨出来。随后,嘉宾们还品尝了元升集团生产的生饮级橄榄油,以及他们用橄榄油制作的饼干和冰激凌。

“我们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严格参照世界优质冷榨橄榄油果实采摘标准,在果子颜色10%青色、70%黄色、20%紫色时采摘,当天手工采摘的青黄色初熟橄榄鲜果在24个小时内压榨完成,生产出的橄榄油达到了全球不到2%产量的生饮级别品质。”元升集团董事长林春福向嘉宾们介绍说,基地生产的“Aoilio澳利欧”特级初榨橄榄油,从2015到2021年,连续7次获得“中国(广州)国际食用油及橄榄油产业博览会金奖”,2018年,更是获得全球最大规模橄榄油竞赛——洛杉矶特级初榨橄榄油竞赛金奖和包装设计铜牌。

“为何选择冕宁发展油橄榄种植业?”嘉宾们提出疑问。林春福表示,冕宁县地处安宁河谷中上段,因其气候因子和地中海最为相似,是我国油橄榄生长的一级适生区。而且,冕宁县的油橄榄基地采果时间是当年的9月份,生产的橄榄油是北半球最早、最新鲜的橄榄油,这为橄榄油市场销售抢占了先机。

为此,2012年,林春福来到冕宁试种橄榄。经过11年的发展,当初的600亩“试种果”如今已拓展成为25000亩的油橄榄庄园,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油橄榄连片种植基地,种出了世界顶级的优质油橄榄。

林春福表示,随着油橄榄基地投产面积的逐年增大,元升集团还打造了集产品深加工厂、油橄榄品种科普展示园、油橄榄文化展(销)览馆等为一体的生产研发基地。

于冕宁县而言,林春福带来的是改善冕宁百姓生活的“致富果”。

“当初反对意见最大的村民,现在已成为油橄榄庄园最勤快的农户之一。”宏模镇镇长王剑告诉记者,元升集团在当地流转了农户的土地,除相关流转费及分成外,按照农民的劳力情况,优先保障其在基地的工作量及劳务收入。如今,油橄榄产业发展年用工量达10万多人次,已带动宏模、泸沽、河边、漫水湾镇68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

目前,庄园的25000亩油橄榄挂果率仅20%,当全部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未来,冕宁县油橄榄产业计划扩展到10万亩,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同时,瞄准油橄榄这颗“致富果”,冕宁县以油橄榄文化特色为主体,将油橄榄基地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园区周边山林、景观综合规划利用,着力打造集观光体验、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型”森林小镇。其中,优胜村荣获全国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依托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打造的“油橄榄小镇景区”已于2020年12月接受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验收。

“油橄榄是一个朝阳产业,既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还能产生很好的生态效益。”山西经济日报首席记者郝薇说,这是她第一次看到这么大规模的油橄榄园区,她对油橄榄产业的前景非常看好,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来自冕宁县的橄榄油。

采风团在油橄榄基地合影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黄晓庆 胡智 陈国盼 李霁玥 乔薇 陈泽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