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高景德:家国君子

高景德是我国著名的电机工程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学位制度的主要创建者,被誉为“中国现代研究生培养制度之父”。高景德一生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在教育和科学事业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中国著名的电机学专家,他开拓并推动了我国电机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作为清华大学曾经的校长,他致力于将清华大学建设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图中为高景德先生 图源:清华新闻网“孜孜求实育英才,谋远笃行创一流”,高景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科学家和教育家的信仰和担当。寒窗苦读,成就学业1922年2月,高景德出生在佳县神泉堡村。他的父亲高继容很爱学习,也想通过学习改变人生,但迫于现实无奈退学,这个梦想就被寄托在了高景德身上。1935年夏, 高景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榆林地区唯一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1939年夏,高景德读完高中一年级后,决心转学西安。由于交通不便,他到那里时,所有的学校都已开学。这时恰好初中教过他数学的老师白书元也到西安,出于对他学习能力的赞赏,为他多方奔走,他终于转至陕西武功西北农学院附属高中学习,并于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进西北工学院电机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高景德放弃了留校当助教的机会,毅然到有更多实践机会的西安西京电厂工作。在老师的推荐下,高景德离开了待遇较好的西京电厂,担任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曾名北洋大学北平分部)电机系助教,在这里工作了四年半。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高景德心中热血沸腾,决心为新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1951年夏天,我国政府开始正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深造。当时还是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助教的高景德被教育部临时抽调参加留学生招考工作。没过几天,高景德接到通知, 让他参加留学资格考试,不久便接到了赴苏留学的通知。高景德很幸运地进入了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电机系,成为一名研究生,踏上了一条学术新路。他的导师是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著名电机专家——柯斯秦柯。初到苏联时,由于语言障碍,工作学习极不方便,他就用“赶鸭子上架”式的“直读法”学习。经过半年多的强化训练,他就基本上跨过了语言这道难关。从1951年至1956年的五年里,除一年的俄语学习外,他实际上用了四年时间就完成了论文的研究。列宁格勒是世界上著名的风景胜地,可是在苏学习期间,他从未去过任何地方旅游。不分节假日,全部精力投入到论文的研究工作中。在导师的指引下,努力钻研,拓展知识面,学习成绩出色。学位课程考试之前,高景德写了一份学术报告,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电工原理教研室主任聂孟审阅后,惊奇地说,“高景德的学术功底已达到苏联副博士水平了。”导师柯斯秦柯对于高景德评价很高,认为这个中国留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和科研工作能力非同寻常,前途不可估量。一天,导师柯斯秦柯问高景德:“你愿不愿意多花一些时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这个建议对高景德来说,又是一个意外。经过慎重的考虑,高景德接受了导师的建议,凭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他向博士学位发起了冲击。高景德没有辜负苏联导师的期望和培养,仅用了比攻读副博士稍多一点的时间,就完成了题目为“应用于远距离输电系统中凸极同步电机的研究”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1956年,高景德如愿以偿,获得了苏联国家学位委员会授予的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在苏联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他的导师柯斯秦柯为有这样一位学生而自豪,逢人就提起他,赞扬他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电机工业的先行者1956年回国后,高景德被派到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是唯一跨电机与电力系统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那时候,中国电机工业才刚起步。然而,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日本、苏联就开始利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电力系统了,法国、奥地利等许多国家也相继建设了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然而中国的电气化发展却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1952年,清华大学才成立电机系发输电教研组,并关注这种电力系统模拟工具研究。他们认为,这是研究电力系统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研究基地,就能研究和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为日后中国在世界电力系统研究方面争得一席之地。高景德非常关注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研究,回国后就提出筹建电力系统动态模式实验室。他利用自己在苏联学习期间的关系,想方设法搜集了大量资料,获得了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和列宁格勒电工研究所许多关于模拟设计方面的资料和技术支持。在高景德带领下,发电专业和电机专业师生不分昼夜工作,用坏了多把计算尺,用的草稿纸足有几尺高。他们还自建电工厂,自己制造各种实验设备。为节省材料到工厂要下角料,自己裁剪,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终于在1958年8月1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动态模拟实验室。至此,我国也有了新的电力系统研究工具,开启了中国电机事业从0到1,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发展之路。治校方略意义深远1983年,高景德担任清华校长,到1988年期满退下来,一共五年时间,这期间,是清华大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高景德作为一校之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人民的需要和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勤奋严谨,团结合作,走在科学技术的前列,努力创新,力争多做贡献”,这正是高景德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座右铭。1956年,由高景德先生主持制定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不仅使清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对我国研究生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清华担任校长这段时间,高景德先生提出把清华大学建设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积极推进针对本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改革,建成了以工科为主体的,包括工科、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高质量综合性大学,学生数量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作为学者和教育家,高景德先生望远思深,孜孜求实,治学治校成绩卓著,为推动学校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END作者:李慧君编辑:郭玲审核:龚紫陌关注“科学强国”是你今天做出的最棒决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