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教授摘得2022达摩院青橙奖,获得100万元奖金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3日讯(记者张珺)11月3日云栖大会现场,2022达摩院青橙奖举行颁奖典礼。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姚永刚等15位“青橙学者”颁奖,每位青橙学者都将获得100万元奖金以及阿里巴巴全方位的科研支持。

青橙奖于2018年设立,由阿里巴巴达摩院主办、阿里巴巴公益出资支持,是一项面向科技进步有关键推动作用的中国青年学者颁发的纯公益性奖项。过去4年,青橙奖已颁发给过包括北大数院韦东奕在内近40位青年才俊。

此次获奖的15位“科研摘星人”平均年龄仅33岁。这其中有两位获奖者与湖北有关,一位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永刚(籍贯:陕西宝鸡),另一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执行主任陈勋(籍贯:湖北随州)。

今年,奖项关注领域进一步“扩容”,全面覆盖数学与物理类、化学与材料类、天文学与地学类、生命科学与医学类、信息科学与工程大类、新兴交叉学科类等科学技术领域,获奖人数限制也首次从往年的不超过10人增加至15人。

姚永刚:喜欢动手,首先得先把它做出来

姚永刚,35岁,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方向是瞬态高温合成、新型能源材料、快速制造技术。

获得2022青橙奖,姚永刚的获奖理由是:“他研发出精确可控的电热瞬态高温合成技术,有望促进材料制造及化工生产的高效、低碳、清洁化。”

说起电热瞬态高温合成技术,姚永刚表示,瞬态高温制造是他在马里兰大学学习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一种比较奇特的现象,“并不是专门设计的,而是在实验过程中一次意外的发现”。

当时,本来想要通过加电压去看材料的耐热性,但是电压加错了,温度直接升到2000、3000度,甚至都发出了光。“我们发现这种电致高温可以大幅地提升材料和化工品的制造效率,以前要几个小时、几天,现在我们几秒或者几毫秒就可以做到,所以就顺着这样的一个思路一直做,做到了瞬态高温的材料制造。”

姚永刚原来是学材料的,后来在国外进入到现在的研究方向。“这个方向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制造。科研和产业化的连接点就是制造。制造虽然是一个听起来不高大上的行业,但是非常重要。任何东西没有制造这一环,大众就不能享用它的福利。”

“我其实比较喜欢动手,首先得先把它做出来,做完以后才会去想这里面的科学机制机理是什么。有些人可能喜欢先把科学部分搞清楚,但是我更喜欢先把东西做出来,比如先把这个仪器跑起来,先把设备开发出来,先把工艺流程做出来,也可能是在西交、华科受到的工科思维培养比较多。”姚永刚说。

有一些学生可能觉得对科研没有那么感兴趣,但问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他其实也不知道。有的东西就是只有投入越多,反馈才越多,这是一个正向循环。“有些人说自己小学的时候就对什么学科感兴趣,我不是这样的。我一路走来,觉得投入和反馈是一个交相呼应的过程。我个人兴趣比较广泛,总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所以会关注领域里同样非常重要的课题,如果我能够做,我就会去尝试。”喜欢自行车、游泳、羽毛球等多项运动的姚永刚告诉记者,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做好科研很有帮助。

回国以后当老师,姚永刚对给学生上课也挺感兴趣。“尤其是学生能听进去一些我讲的东西,讲完课以后有学生来反馈,就觉得挺有意思的。有一句话对我影响比较大: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打开一扇窗。希望在做好科研报国的同时,也能为国育人育才。”

陈勋:搞降噪就好比踢球时的“后卫”

陈勋,35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执行主任,研究方向:脑机接口、神经工程、医学影像、多模态信息融合。

摘得2022青橙奖,陈勋的获奖理由是:“他专注于神经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助力实现面向开放环境的实用脑机接口。”

如果说解决一个实际难题要靠一个团队共同努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陈勋是那个甘做“后卫”的人,即便是在脑机接口这样“前卫”的领域。

提到脑机接口,人们常会谈起“意念操纵”“数字永生”这样诱人的字眼,但陈勋专注于用信息技术提升脑机接口信号质量这类基础问题。“也许是后知后觉、迟钝保守型选手,对很多新鲜事物并不敏感,十年前选择做这个方向时,脑机接口其实处于低谷期。”

陈勋开玩笑说“自己做的信号降噪是脑机接口里边的‘脏活累活’,搞降噪就好比踢球时的‘后卫’,需要想尽办法把球处理干净,传给中场或前场。”降噪是个很老的问题,但至今尚未解决好。这个问题听上去既不吸引人,也不好讲故事,所以申请研究资助困难重重,国内外情况相似,致使降噪领域的学者屈指可数,还常出现“转行”现象。

陈勋觉得自己很幸运,关键时刻总能得到一些资助将降噪研究继续下去。2014年底刚回国时机缘巧合加入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后来在研究方面现任主委明东教授和前任主委郑海荣研究员均给予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回到母校后,中国科大和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也给创造了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条件。

陈勋现在与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癫痫中心的临床医生紧密合作,希望将积累的脑机接口技术真正应用于临床,助力医生更好地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当然,“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鸿沟,现在结合临床,发现之前做得非常完美的工作,实际性能并不理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反过来会很好地促进技术进步。”

陈勋为了加强与医生的交流,申请加入中国抗癫痫协会,起初因不是医生,系统不通过,但协会得知情况后,很快就同意了,支持学科交叉。陈勋还提及了自己的两个“小目标”:一是考虑再读个神经外科的博士,不过结合现实情况,好像有些困难;二是退而求其次,考个脑电图师资格证,利于深度交叉,但困难也不小,官方不接受非医生报名,尚需努力沟通。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