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创造宣言》——致青少年的一封信


要创造,必须营造创造的文化氛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43年10月发表了《创造宣言》,呼吁: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可是,70余年过去了,创造之神依然没有回来。正如他在宣言中所说,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同样的,陶行知没有实现的宣言,我们后辈责无旁贷地继续创造,把创造之神恭敬地迎接回来,故而我特发出第二个《创造宣言》。

创造是指从无到有,特指首次、率先、旷无绝伦的行为,创造学已形成一门学科。而创新有时还指改进之意,中国大多数人只口头上提创新,而基本上不懂创造的内涵,更鲜有敢于颠覆性创造的先行者。

创造力分为潜创造力、类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每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创造力,在适当的条件下,如果加以正确指导,施以创造性培育,都是能够将潜创造力转化为现实创造力的。

然而,现实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几乎没有一个理论是由中国人创立的,这与五千年文明历史是不相称的。“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诞生?”近50年以来,许多人致力于回答这个李约瑟难题。中国只有技术的改进和积累,没有科学传统且科学理论的落后。这一软肋使中国在诺贝尔奖上鲜有突破,也使中国难以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

在技术领域,小至医疗设备、科学仪器,大至人造卫星、超导材料等,中国多是模仿国外技术,再利用超大规模的人口红利将之做大做强。

是什么压抑了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原因之一是,中国基础教育历来重视主要训练左脑的语文和数学,而忽视开发右脑的技术制作和音乐、美术,而左脑被称谓“知识脑”,右脑被称为“创造脑”。这种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导致中国少年儿童“创造脑”发育不够。此外,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太重,致使孩子们重背诵和记忆,而忽视思考和理解。其最大的弊端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好奇心和想象力。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提出一个白板理论,指出人心如同一块白板,理性和知识都建立在后天的经验之上。根据洛克的理论,人的创造力也必须从儿童抓起,趁没有形成思维“定势”,训练他们的右脑,养成他们奇思妙想的习惯,激励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

20年前,我就设想创办发明创造学校,这是我毕生的夙愿。虽然我已90岁,但年迈未敢忘忧国,希望一切有志之士和希望孩子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家长们,积极支持这个于国于己均有利的事业,让我们共同把创造之神唤回来!

今日桃李,明日栋梁,谁是创造之神,掌握了创造力的青少年就是中国未来的创造之神!

西班牙天才画家巴勃罗·毕加索,是一个创造魔术师,他曾经说过:“我不懂什么是抽象派,什么是立体派,我只知道创造,创造,再创造!”

要创造就要海阔天空地去想,就要敢于质疑和批判,就要敢于改变司空见惯不合理的现存的旧事物,就要敢于做一个叛逆者,敢于闯入科学上的无人区。

要创造,必须营造创造的文化氛围。当人人想创造,时时想创造,处处有创造,创造的实体组织遍布,那么创造的文化氛围就形成了。这时,我们方可以说,创造之神回来了。陶行知说:“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大力普及创造教育,开发中国3亿多少年儿童潜在的创造力。

(作者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

发于2022.11.7总第106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第二个《创造宣言》——致青少年的一封信

作者:刘道玉

编辑:王晓霞

运营编辑:王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