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印记 | 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博物馆:千年文物见证璀璨记忆

“中华春秋,文化瑰宝。”“汉风唐韵,值得回味。”这是记者前段时间在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博物馆参观时,在博物馆留言簿上看到参观者所留下了的感慨。

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博物馆位于康陵遗址以东,顺延周边,地势依山而建。整个博物馆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呈现出浓郁的汉唐风韵。

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以汉风唐韵为主体,分“岭南大汉国”“都城兴王府”“考古现三陵”三部分。通过考古发现和现存南汉文物史迹,以实物、图片、视频、多媒体互动等手段,向公众全面立体地展现五代南汉国的历史和文化面貌。

走进展厅,不时可见参观的市民,他们或静静地驻足观赏,或举起手机拍照。

南汉二陵博物馆是一个依据考古足迹来打造的博物馆。市民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广州2000年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根据不同考古器物,了解到岭南人不同历史时期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的特点。

云山珠水间

虽然它被命名为“南汉二陵博物馆”,但是它所收藏的考古文物,并不仅仅局限于南汉二陵的出土文物,还囊括了近年来广州各地的考古发现。

记者看到,南汉二陵博物馆共分为三个展厅,其中一个是南汉国历史展厅,集中展现了南汉二陵的出土文物以及广州其他地区有关南汉国的考古发现;其余两个展馆则是广州历史展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叫做“考古发现的广州“,分上下两集,以时间轴为划分标准,上集是2000年前的广州风貌,下集则重点展现的是近现代考古发现对2000年前以后的广州历史的研究。

汉风唐韵

南汉国历史展厅是我们这次造访的重点,因为康陵遗址位于北亭村,陪同记者前来的北亭村村干部对此展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翼能从此了解到南汉国更多的人文历史。不管在每一件出土文物前,还是视频解说前,他们都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认真的程度令人动容。

北亭村一梁姓村民告诉记者,自己土生土长在小谷围岛上,小时候也曾经常到康陵的原址周边玩,当时真还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次通过观看考古现场发掘过程的视频和录像,才发现原来有这么神奇,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阿华告诉记者,他虽然是学医的,但是对考古也比较有兴趣,在这个博物馆不仅能够了解到南汉国的历史,还可以了解到整个广州考古的发展情况,希望它未来能够多多举办一些志愿者讲解等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更好地了解广州历史和广州考古。

公众考古活动中心

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中心经常有大学城的学生在这里体验模拟考古及文物拓印和文物修复等,走近考古、了解考古、体验考古。

南汉二陵博物馆经过近8年的筹备、修复与建设,于2019年5月开馆迎宾,尘封千年之久的南汉皇陵,从此揭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南汉二陵和大批珍贵的出土文物一起,重现了南汉历史。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五代十国时定都广州的南汉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知道,历史上曾有两个王朝定都广州,一个是秦末汉初的南越,另外一个就是五代十国的南汉。

南汉前后持续了67年,由刘隐、刘䶮兄弟所建。刘氏兄弟祖籍河南,收用岭南士人为辅佐,率兵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侯割据势力,控制了岭南,都番禺,称兴王府;盛时疆域有六十州,约为今广东、广西两省及云南的一部分。

刘隐、刘䶮兄弟二人分别是南汉政权的奠基人与开国皇帝。南汉二陵,就是南汉烈宗刘隐的德陵和南汉高祖刘䶮的康陵。

2003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广州大学城,选址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岛上文物进行全面调查。

2003年盛夏,考古工作者在北亭村清理了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刘皇冢”的大型砖室墓葬。

历经3个月,考古工作者终于在墓地内发现了一个器物箱,里面整齐摆放着有盖、无盖、溜肩、广肩等不同形款的瓷器、陶器,仅青瓷罐就有整整190件,另有82件器型略小的黄绿色釉陶罐。这些全部都是官窑制品。

馆藏文物

这一发现,让北亭村村民和考古学者们都大吃一惊。这也是广州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随着这批珍贵随葬品的被发掘,久远的历史越发清晰了起来。随后,考古学者们一边继续对施工范围发现文物的地点进行考古勘探和抢救发掘,一边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经不断地考证,考古专家们渐渐认定,俗称“刘皇冢”的陵墓是德陵,而在800米外大香山中的陵墓才是康陵,结束了对“刘皇冢”勘测的考古队员,纷纷转战大香山,投身对康陵的研究。在此之前,刘皇冢却一度被认为是康陵,真正的康陵却又被认为是一座祭坛。

与青岗德陵相距800米处,是北亭村大香山的所在地。随着德陵的勘探逐渐进入尾声,考古队员们移步他处寻访古迹,在大香山南坡发现了南汉高祖刘䶮的陵墓康陵。

起初,考古队员以为这座砖室墓可能也就十来平方米,很快就能结束考古发掘工作,但是当随着考古发现的逐渐深入,揭开耕土层后,砖砌建筑暴露得越来越多,而形制和墓葬差异巨大。随着皇陵的面纱一点一点揭开,从康陵的结构可以比较明显地能够看得出来,它是一个建筑遗存,而不是一个墓葬的形制。

考古队员开始对这些砖砌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并想借助对散落砖瓦的探寻,以确定这座建筑遗存的范围。当时,不少北亭村村民参与见证了这项考古工作。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之下,考古队员们在墓地西南40米外,发现了另一处小山包。这是一处被丢荒了很多年的土堆,当地人称其为“瓦渣岗”。据北亭村村民介绍,这里面有很多块残砖碎瓦,这么多年来,谁家想要修个水渠、猪圈这样的简易建筑,都会去瓦渣岗取砖。

考古队员们用镰刀将山丘的杂草清理干净后发现,这里原来是一个外面包砖,里面含土心的建筑结构。这座建筑和此前发现的砖室建筑年代相似,风格相近。随着考古的逐渐深入,三座呈“品”字型的南汉建筑遗存浮出土面。

专家指出,康陵积土为陵,却又与众不同:在坟丘上建成砖壁圆丘,在中国陵寝制度上是第一次发现。陵墓依大香山南坡的地势呈南北分布。地面建有长方形陵园,陵园四周绕以陵垣,四隅有角阙。陵台位于陵园的中部偏北,处大香山南坡的二级台地,为砖包土的方座圆丘结构。地宫在陵台正下方,为带墓道的长方形多重券顶砖室墓。墓室内全长11米、宽3.15米、高3.3米。墓室前室当门横立着一通石哀册。石哀册保存完好,其形如碑。首题“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38行,满行35字,共1062字。石哀册上明确记载:高祖(刘岩)于大有十五年(942)四月崩,于光天元年九月“迁神于康陵”。

考古发掘

经考古研究发现,康陵共分地上建筑和地下玄宫两部分。地宫位于山坡南端的一级台阶,为带墓道的竖穴砖室墓。墓穴上方为砖土结构的圆坛建筑;山坡的第二级台阶,在圆坛的东北和西北面筑有方形台基。三者呈倒“品”字形分布,相距约50米。坛体为方座圆丘,由圆台、方台、散水等分层构成。

南汉二陵博物馆由此基础而来。这两座被耕土掩埋于地底之下的南汉皇陵,经发掘、保护、研究与发现、重新建设后,现为一座仿古建筑群。高挑的屋檐,硕大的斗拱,呈现出浓郁的唐宋风貌。

聆听讲解

为保护广州文化遗产、传承羊城历史记忆、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做好广州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研究、传播和传承,努力将广州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转化为展览等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2022年9月,南汉二陵博物馆与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签订了馆校合作共建协议。南汉二陵博物馆将利用博物馆、考古工地等资源,通过特色展览、精品研学课程等形式多样、知识丰富、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协助学校开展广州乡土历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老师和同学们读懂广州、热爱广州,让同学们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中健康、茁壮成长,让文化自信成为全社会的精神信仰。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袁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