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有哪些情节,是明显经过精心设计的?

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初读时常常震惊于作者对于这样一部巨著的谋篇布局和良苦用心,每一个人物,每一处情节,都似乎经过了精心设计,无一字多余。

比如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精心设计的。

王熙凤是贾府的孙媳,年纪不过二十岁,初出场时就已经掌管了荣国府上下出入等事,是个不折不扣威风凛凛的大管家。

曹公对这个人物的设计,是精明泼辣,果断干练,风风火火,够狠够毒,有口才有手段,一般人都不是她的对手。

这样一个霸王似的人物,要怎么出场,才能调动所有读者的情绪,集中所有读者的目光,吊足所有读者的胃口,让人一眼就记住这个凤辣子呢?

可以说曹公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黛玉进贾府一回,是众人次第出场的重要时刻,宝黛分别从各自眼中写出,迎探惜三春以及贾府众人,也都从黛玉眼中一一写来。

而作为书中仅次于宝黛钗三人,可以说是第四重要的人物——王熙凤,仍旧没有出场。这么重要的场合,怎么能少得了她?

此时的贾府,因黛玉进府,庄重严肃的气氛早已被烘托出来,这种肃穆静默的气氛,既有贾母痛失爱女,黛玉失去母亲的悲痛所致,也有世家大族的规矩礼节约束。

然而,就在这人人敛声屏气,大气都不敢出,没有一丝响动的时刻,天空忽然炸了一个雷,一个听起来放诞无礼的笑声刺破那恭肃严整的气氛,穿越而来。

曹公为王熙凤量身定做了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出场方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把王熙凤的泼辣爽快和不循规蹈矩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如在眼前。

相信每一个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对王熙凤的出场印象深刻。而也只有这样的出场方式,才符合王熙凤的人物性格,我们读至此,也忍不住竖大拇指,不愧是她王熙凤啊。

曹公的这个设计,当然不会是无中生有,这种真实可感的出场方式,应该就是他所曾亲历过的。

再说一个精心的设计,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回,可以说是过五关斩六将,虽然没见到真佛王夫人,但也是好不容易才见到了“正主”王熙凤。

熟读红楼我们知道,刘姥姥与王熙凤之女巧姐日后的命运紧密相连,但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曹公并没有安排巧姐出场。

细思也不得不佩服曹公手法的高妙,如果刘姥姥一进贾府就见到了巧姐,与流俗小说就没什么区别了,毕竟是百十回的巨著,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活儿都亮出来,那就不是红楼梦了。

而且,刘姥姥一个乡野村妇,进贾府是为打秋风,让她见巧姐也不合常理,更不要说有什么实质性的接触或对话了。

但是,前面我们说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没有一字多余,既然刘姥姥来到了贾府,那总不能借完钱就走,该埋下的伏笔还得埋下,这样读到后文,才会觉得顺理成章,原来一切早就在冥冥中注定了。

曹公设计了一个情节,在刘姥姥见到王熙凤之前,她被平儿安排先在东边屋里等候,这处所在,正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

这个细节,估计第一次读红楼的读者,根本不会发现,也不可能想到,日后巧姐的命运,竟系于一个乡野村妇手中。

脂批也说,不知不觉先到大姐寝室,岂非有缘?又曰:记清。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看影视剧开弹幕,常有先到者评论剧中某一情节或道具,曰:记清,这是一个伏笔。

当然,从作者视角架构的这种伏笔,在带有上帝视角的读者眼中看来,并不难理解,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在局中的王熙凤,又哪里会想到,这个上门打秋风的老婆子,日后会是她儿女的救命恩人呢?

而刘姥姥当然也不会想到,她在二进贾府时,不仅见了凤姐之女,还受凤姐委托,给她取了巧姐之名。她更不会想到,三进贾府的她,为了报答昔日凤姐接济救助之恩,也甘愿舍下一切救下巧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刘姥姥一进贾府时,曹公没有设计这个情节,没有埋这个伏笔,那么二进贾府的刘姥姥,与巧姐相见,给巧姐取名,似乎就显得很突然、不合理,也不符合生活真实。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些生活中看上去的各种偶然和巧合,其实放到人的一生中,就会导致一个个必然的结果。而这种当时并不在意的偶然和巧合,正是曹公笔下的伏笔。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