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甬上丨阳明故里:尚有高楼揭瑞云

浙江新闻客户端栏目监制 翁杰 策划 陈醉 设计 袁佳颖

编者按: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天一生水,海定波宁,这便是宁波。这里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开启一方文明;这里独占地理优势,是最早的通商城市,今天的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这里牵引着无数风云人物,一代旷世大儒王阳明,国画巨匠潘天寿……试问哪座城市有这般的历史厚度和信息密度!

今起,浙江新闻客户端宁波频道推出《走读甬上》人文地理专栏,探访古迹胜景,扣问历史人文,纪录港城风物,讲述市井百态,反映城市变迁,以期成为纵向呈现宁波的一扇窗户,带你品读这座1200多年的宁波城!

《阳明故里:尚有高楼揭瑞云》

作者:徐渭明

余姚城中,有座苍翠簇拥的山,叫龙泉山。

龙泉山北,是余姚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阳明路;此路与南北走向的主干道新建路一起,构成了余姚老城的道路骨架。

取名“阳明”“新建”,自然都是纪念余姚先贤王阳明先生的。王阳明出生地“瑞云楼”,便座落在阳明路北、新建路西。

这里是王阳明人生起步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后来又许多次地重返,祭祖、讲学、探亲,留下了他多向度人生追求的精彩缩影。

瑞云楼 徐渭明摄

2006年,由瑞云楼等建筑为空间载体的王阳明故居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余姚市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阳明故里”和“阳明故居”商标通过许可。

王阳明故居,由新建伯牌坊、阳明广场、王阳明故居建筑群等多个单元组成,分别给人以高远、开阔、幽深的多重感受。

2800平方米的阳明广场,其实是紧挨着阳明路的。新建伯牌坊,恰到好处地隔开了路与广场,并以高耸的姿态提示人们,这里,是阳明先生的故里!

新建伯牌坊 徐渭明摄

“新建伯”,是明王朝因王阳明有平定宁王之乱的大功而封给他的爵位,是嘉奖王阳明军功的。无独有偶的是,在阳明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王阳明的全身雕像,雕像文臣装束却佩着一把长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着王阳明在军事方面的独特才能。

确实,在王阳明的一生中,有过许多次征战,且大都以少胜多。但是王阳明并不看重军功和封号,他只是把领军作战当作他“心学”思想的一种特殊实践和验证。

走过阳明广场,便到了王阳明故居建筑群。

建筑群平面呈长方形,自南至北沿中轴线排列,分别是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东西各有配房,四周筑有高墙,大小庭院错落其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主次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

阳明故居鸟瞰 徐渭明摄

经过全面修缮后的这个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500多年来,这个建筑群自然也遇到过各种损毁,但整体格局基本完整。

瑞云楼在乾隆年间曾遭焚毁,所幸的是,仪门、正厅等四周建筑基本完整,火烧场遗址也一直保存完好。1996年,余姚市政府组建专业队伍,参照文献《瑞云楼记》所述原貎,移用别处的明代建筑原材料,在火烧场原址重建瑞云楼,并对外开放。

从2005年开始,余姚市政府又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搬迁87户居民,对瑞云楼周边的故居建筑进行全面修缮,2007年4月下旬,故居修缮工程全面竣工,王阳明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

瑞云楼自然是王阳明故居的主体建筑之一。因何取名为瑞云楼?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据记载,王阳明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于是,他的祖父为他出生和居住的这幢房子起名为“瑞云楼”。

竹窗 徐渭明摄

中国传统文化中,时常会有天降祥瑞的记述,当代人总认为这是神话而已,不足为信。但我认为有一点是肯定存在的,那就是人们通过这样的故事,寄托对生活的憧憬、对贤达的膜拜、对生命的礼赞。

王阳明在瑞云楼的注视里不断成长。他在这里启蒙,读书写字学棋习武,还时常跑到瑞云楼南边的龙泉寺学习。

王阳明天资聪颖,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在童年时,有一次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塾师想了想回答“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王阳明却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科举名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吾心光明 徐渭明摄

少年时,王阳明随状元父亲王华北上进京,还骑马游历居庸关外等边地,弯弓搭箭射跑两个鞑靼人。考中进士后,王阳明只得彻底地离开家乡,开始他行迹遍布半个中国的人生之旅。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瑞云楼下业已形成的“读书学做圣贤”的人生志向,一直激励着王阳明;瑞云楼里长辈们的暖心叮咛,也时常萦绕在他的耳边。因此,只要一有机会,王阳明便不远千里地回到他生命初始的这片屋檐下。每当回姚,王阳明总是要来到楼中藏胎衣处久久伫立,以示对父母生养之恩的感激。后来,当他每每念及祖母和母亲离世、而他自己因军务繁忙而无法生养死殓时,总是潸然泪下。

龙泉山中天阁 徐渭明摄

除了探亲、祭祖,王阳明返回家乡的另一个重要事情是讲学,培养家乡的学子,传播他的“心学”思想。正德十六年6月,王阳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但他却在9月回到余姚,登上龙泉山中天阁,向弟子们讲授"致良知"之说;12月,朝廷封他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王阳明依旧在故乡的山水间传播着他的“心学”理论。在此后为父亲丁忧及赋闲的长长的五六年时间里,王阳明安居家乡,定期讲学。瑞云楼和龙泉山的上空,时常回响着王阳明睿智的声音。史料载,嘉靖四年(1525)9月,王阳明登龙泉山中天阁讲学,门人达300多,他当时写下了《中天阁勉诸生》一文,并书于壁。

瑞云楼 徐渭明摄

瑞云楼是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重檐硬山,结构简朴,气势宏大。而今,这里成了王阳明史迹陈列室。阵列以翔实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了作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的王阳明光辉灿烂的一生。

站在瑞云楼前抬头仰望,可以看见明间檐下悬着的“瑞云楼”匾,题写者是当代著名史学家史树青;明间前檐柱上,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内檐柱的檐联则是“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有史学家作过总结,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两个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另外半个人是曾国藩。尽管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孔孟朱王”(儒家最杰出的四位思想家)的合称,却是毋庸置疑的。王阳明以刚正不阿、体恤百姓的品行完善了“立德”,以从无败迹的军事才能成就了“立功”,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思想完成了“立言”。

龙泉山 徐渭明摄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在瑞云楼的王阳明史迹陈列中,引用了王阳明的这首怀乡诗。我敢肯定,这样带有楚辞风格的诗句,不是诗人王阳明的代表作,却尽情地展示着离开了瑞云楼的“余姚王守仁”(阳明先生常用落款)对故里的怀念和不归的惆怅。霞光掩映的瑞云楼、满目苍翠的龙泉山,时常成为王阳明远方怀想里亲人和故乡的代名词。   

最终,从广西一路向北欲归故里的阳明先生,无奈地在归途中离世。学生请教有何遗言,阳明先生依然用“心”明志: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