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坚守高速路口,三个词汇诠释防疫一线“守门人”

凌晨2点的青银高速夏津出口,冷风拂面、夜凉如水,驶离高速的大车小车正有序依次接受查验。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有的是机关干部,有的是退役士兵,有的是社区工作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行业,但都是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而相聚在这里,这就是:当好“守门人”,守好防疫的“大门”。

年轻:越是艰险越向前

参加高速路口值班的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中的很多人今年刚参加工作不久。高速出口车流量大,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坐下休息的时间,值班采取“四班倒”的模式,一个班六小时站下来,需要查看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信息,还要“举牌”扫场所码,一整套流程下来,腰疼、腿打撇,手更是酸痛得抬不起来。

第三条查验通道上,一名女生正伸着脖子、踮着脚,举着场所码让货车司机扫码,查看货车司机行程,做好车辆引导登记。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干部,能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为守牢全县疫情防控防线出点儿力,做点儿事,我觉得很值得!”2021年12月通过人才引进,在县人社局参加工作的李扬说。

邵丰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一名职工,在高速路口值班的他被称为疫情防控“政策通”,以熟知疫情防控政策而“出名”。今年4月份的一天,凌晨2点半,正在睡梦中的他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他被派到市里方舱执行任务,高度的责任心和善学善思的精神不仅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更是让它成为“政策通”。“最多的时候,一天得接100多个电话,人家问咱政策,咱也不好意思不回答”,邵丰先笑着说。

问到接触高风险地区和红码人员是否害怕时,邵丰先说“咱来值班就是干这个的,有事咱不上谁上啊,想着做好防护就行”。

越是艰险越向前,像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检察院的马超、住建局的孙朋举……

心态:孤独有时远远超过了紧张

“四班倒”让他们从白班换到晚班再换到大夜班,十几天下来,四个班大家都轮番值了个遍,与风险相比,更令人难熬的其实是:孤独。为了减少值班人员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值班采取了“闭环管理”模式,所有值班人员除值班时间外,其余时间一律要求待在宾馆内,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

“最难受的是凌晨2点至早上8点的班,1点半就要起床,从宾馆到值班点的路上,也是漆黑一片”,李扬感触颇深。

夏津县有两个高速路口、三四个国道路口,来自各部门单位、乡镇(街道)的60余名干部组成防疫“守门人”,面对24小时全天候的轮流坚守,他们从不叫苦喊累,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守牢“防疫”的大门。

“好在大多数司机,不管是货车司机、小车司机、外地司机、本地司机,他们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北城街道史天成感慨道。他还记得11月3日下午,一名从江苏来的货车司机下车登记完成核酸采样后,欲言又止,最后才说能不能帮他打杯水。“他说自己已经在路上10多个小时了,一直在车上吃干粮,水早就喝完了,也不敢去服务区,怕万一惹出什么麻烦”。“你们太辛苦了,非常感谢你们”,接到热水的司机对史天成说。

职责: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在值班人员当中,一名步履轻快、身姿矫健的大哥穿梭在停车待检的车辆中间,不时和司机交谈着什么,虽然身穿宽大的防护服,戴着防护面屏,口罩遮住了半张脸,但这丝毫掩盖不住他瘦削的身材和坚毅的眼神。他叫王振东,是一名退役士兵。

1986年出生的王振东,是一名有着16年军龄的退役军人,2004年入伍的他,在部队当了12年坦克兵、4年步兵。2021年12月,转业安置到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上班11个月的他,已经在高速路口值了6个月的班。

“咱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虽然转业回家乡工作了,虽然脱掉了军装,但是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咱不会忘,无论安排哪个岗位,无论干什么工作,我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问到值班工作时,王振东斩钉截铁地说道。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王振东曾作为维和人员,在非洲工作过15个月,经受过风险考验的他,眼神中透着一股自信与坚强。

当暖阳初升的早晨,当夜色降临的傍晚,在他们匆匆用餐的间隙,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摘下口罩和面屏的他们,露出了稍显清晰的脸庞,脸上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他们,眼神中处处透着坚定与担当,他们守护着我们,他们守护着希望。

沧海桑田,无声的岁月或许能改变山河,但是历史会不断地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责任、担当和奉献,将超越时空、穿越关山,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向负重前行、守护我们岁月静好的平凡英雄致敬!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德雷 马士强 张书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