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沉默”60年,这种植物再度“现身”

近期,记者从华南国家植物园获悉,其研究团队在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自有采集记录以来,再次采集到绒毛赤竹。

绒毛赤竹(摄/李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夏念和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竹亚科的分类学研究,在发表华赤竹新属前期的文献标本梳理时,发现绒毛赤竹采自九万山的、目前收藏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的最早的一份标本是由陈少卿于1958年8月采集,此后的60多年的时间里,广西就再也没有任何有关此种的采集记录。

1958年绒毛赤竹标本(左)与2022年绒毛赤竹标本。

据了解,该研究团队自2017年以来分别对九万山进行了4次竹类科学考察,由于模式标本采集时间比较久远,位置信息模糊,前3次调查均未采集到该竹种。2021年第3次调查采集到同时期发表的广西赤竹,及中国其他地区分布的赤竹属几个种,经过分类处理后建立了竹亚科一新属——华赤竹属。这几次竹类调查,依旧未找到绒毛赤竹,它像消失了一样,不见一点踪迹。

研究人员拍摄绒毛赤竹特征。

海拔1300米的绒毛赤竹林。

今年9月,团队成员针对前期不足的地方进行讨论总结,其后研究生李星与倪静波工程师主动请缨再次前往九万山。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最终在海拔1300多米附近的竹林找到目标竹种,并将竹类的分类特征:地下茎、竹竿、节间、竹箨、分枝、叶鞘、末级枝叶各个部位的识别特征详细拍照记录在册。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通讯员:李碧秋、倪静波、李星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