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山有状元缘|三镇古今

嘉庆十八年(1813),一个书生登上黄鹤楼上,吟了一首名为《九日登黄鹤楼》的诗。今天黄鹤楼公园的碑廊中,就有这首诗碑,诗碑署名“清陈沆诗”。诗文如下:

自从十岁题诗后,不上兹楼二十年。

吟到雨风秋老矣,坐来天地气苍然。

大江帆影沉鸿雁,下界人声混管弦。

寂寞繁华千感并,浮云郁郁到樽前。

能刻在黄鹤楼碑廊中的诗文,作者多是声名卓著的名流,陈沆何许人也?清朝260余年间,湖北只出了三个状元,陈沆即是其中之一。

陈沆(1785~1826),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一代文宗”。

嘉庆十八年,陈沆中癸酉科湖北乡试举人第六名。在这段时间内,陈沆住在胭脂山上的藏诗坞内。正是这一次的寄宿,让他和胭脂山有了牵连不断的情缘。

藏诗坞是胭脂山上的文人雅集处。藏诗坞的文人,都是武昌城的官宦名流。陈沆初上胭脂山,他们就把一幅绘有藏诗坞主要成员的画作展开给陈沆,让他即时赋诗。在这个测试高下的考察中,陈沆写下了登上胭脂山的第一首诗《秦芝庭公子索题(藏诗坞图)》。在这首诗中,陈沆介绍了藏诗坞的陈设,并逐一对藏诗坞的主要成员进行了评价。由此,我们认识了藏诗坞的主人秦芝庭,还认识了三位藏诗坞的主要成员,一是顾日新(时任武昌盐法道道员章廷棵的幕僚),二是弃官不做、退隐山间的客居画家黄谷原;三是藏诗坞被称为鹄山小隐的熊士鹏。熊士鹏和黄谷原一样,也是弃官隐居的著名文人,著有《鹄山小隐文集》;有一个可以证明熊士鹏文化地位的事情是,浙江乌程著名文人范锴所著《汉口丛谈》,是取材广泛、如实记录汉口历史风情的著作,这部至今仍被史志工作者广为推崇的著作,就是请熊士鹏写的序。所以,陈沆来到藏诗坞之前,一定对他们有所了解,才在诗中逐一介绍他们的成就之后,用了“主人爱客轻黄金;客更爱才无古今”的结尾来赞美他们。陈沆的这首诗,让藏诗坞的文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也许正是在这次的乡试结束后,陈沆重登黄鹤楼观山水,才留下了雄浑但又兼有复杂心绪的《九日登黄鹤楼》诗。

嘉庆十九年(1814),陈沆北上进京参加会试。为此,黄谷原赠给陈沆一幅《洞庭秋舫图》,陈沆兴奋地写诗赞美黄谷原“君画淋漓法自然,直写洒落胸中天”;在临别之时,陈沆写有《计偕北上留别藏诗坞诸君子(三首)》,其中第二首诗中的“小隐诗同水石问”,专门赞美熊士鹏。陈沆又写下了“黄鹤天边送我行,快雪乍消江水漫;春风如助客装轻,辞家始恋团困乐,入世初尝冷暖情;看遍洛阳花似锦,可知还忆武昌城”,来表达自己对胭脂山、对藏诗坞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嘉庆二十年(1815),陈沆第三次来到胭脂山。这次,他带着弟弟前来消夏读书。避暑之时,写有《乙亥六月,应兰台观察之召,携舍弟读书燕支山,赋诗二章,呈幕中诸君子》《燕支山消夏作》等诗作,其中的《送铁香之保定即题(军中诗)后》写下了避暑的生活状态:

武昌城中十日雨,燕支山畔清无暑。

爱君留作长夜谈,大星下照藏诗坞。

从诗中看,清中期的胭脂山既风雅又清凉,怪不得陈沆的避暑足迹如此清晰。此后,陈沆凡来武昌,都是寄宿在胭脂山中,写有多首与胭脂山有关系的诗作。但在诗中,陈沆不用胭脂山,多用燕支山。这不是错误,而是清代中期,胭脂山与燕支山之名同时在使用的结果。

嘉庆二十四年(1819),陈沆得中进士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据说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

无论如何,有了陈沆,胭脂山的风情万种就不只有传说,还有文人营造的气氛和留下的故事。

(作者董玉梅 湖北武汉人,武汉地方志专家,武汉文史馆馆员。)

【编辑:张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