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昭化西路古蜀道(下)‖任国富

昭化西路古蜀道(下)

任国富

三、驿道风光美煞人

驿道艰险,历代以来,游宦、商旅、士子过往驿道,鞍马劳顿,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留下了宝贵的记录资料。

(一)行路之难上青天

蜀道之险,细思极恐,望而生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十九日,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王士祯赴成都过此段道路,记载甚详。“昭化南里许,登牛头山,山下皆土阜,陂陀而上,西府嘉陵江,数折不复见江。江水西南趋阆中也。每折愈高,石梯斗绝亦如之。以及深谷,更陡一峰,石梯斗绝亦如前,人马仰天胁息,如是陟五六峰,四顾群山皆在其下,猿鸟碛绝,风云通之。白日如可手扪,高垺凤岭而险峭十倍,其山皆橡林,鲜他树。”五月二十五日归返,自剑门到昭化。“归食达摩树,过牛头山,行云气中,不见下界,时见嘉陵水一线与云气相杂。午后抵昭化县,宿官署。”(《蜀道驿程后记》)路途艰险杂以恶劣天气,苦楚自不堪言。

乾隆三十三年(1768),孟超然赴蜀典试,十一月二十日到昭化县。“是日闻过昭化将度牛头山。雪后山陡路极滑难行,因次于县治馆舍。”大雪封山,路陡遇阻,只好停歇不行了。二十六日,“发昭化,城外有华表,大书‘费公墓道’,其左小书传略。盖即文伟墓也。不数里即陟高坡,旋转数十次,方到牛头山。其上有天雄关竣居山巅,俯视一切。关设汉寿亭庙。庙旁有小阁两间。壁上题诗颇多。少憩阁上。旋行不一二里,辄登高坡,履石磴,时积雪才消,泥滑难行,车马甚有颠踣之虞。四十里食于大木村,村在山中,寥落数家。将至大木村时,望有一山,数峰连起,极为秀润。山上草木葱茏。询诸土人,云为牛头山。上有祠神。每岁二三月宁羌州成都府民人皆远至此祈禳,亦未考为何祠也。过大木村十里即为剑州界。”(孟超然《使蜀纪程》)行走于艰险的驿道,路盘山转,目见耳闻,难以忘怀。

牛头山

清乾隆甲寅(1794)年张邦伸《云栈纪程》:“十八日,由大木树南下土坡,森林密菁。五里至孔道新。”林深树密,古道绵长。

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陶澍赴成都典试,二十一日发昭化,“遂陟牛头山,十五里天雄关,扪石级而上,陡峻不能著足。嘉陵江迳其下折而东去,其声砉然。十里陟山顶,反觉平夷,绕而西,俯瞰白水如带,诸峰蹲伏,皆在膝下。山顶顽石如累砖。十五里竹垭子,即白卫岭也。”(陶澍《蜀輶日记》)

行走蜀道,有时还会遇到虎豹。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承德进士常纪选授西充赴任过昭化,十月,与县令吴廷相送宋思仁至达摩戍后,当夜归来,见虎冲马头。“行至新铺,吴骑在前予骑在后,相距仅咫尺,有虎冲予马首而过。至天雄关,执炬人谈之犹色变。复下马坐阁上小憩,命山僧烹茶,予戏吴曰:‘君境虎皆渡河去矣,何复有此?’吴徐曰:‘当是痴虎,尚未识桔柏渡之为渡口耳。’相与抚掌大笑。茶毕,联辔徐行,比入城已漏下三鼓矣。时十月晦日也。”(常纪《牛头山送宋简州夜归记》)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进士李保泰,于是年九月“应四川查方伯礼聘”入蜀,十月二十七日过昭化到大木树,记道:“十五里过天雄关,土人呼为牛头山。得多虎。斜日疏林缭绕深曲。入川而后,天气渐燠,青红苍翠,颇如吾乡秋中风景,朝雾沉沉如雨,杨柳亦多做翠色。二十五里为大木树,宿焉。弃朝天、牛头二山,应差者每舆拨夫四名。崎岖升降,颇得其力。询之,皆乡民之应官者往来,有守候之凡。道里有跋涉之苦,危崖巉石,劣不容足而有饮食无时,阴晴莫定,出入豺虎之窟,差排牛驴之列,甚乃豪奴悍仆鞭箠使之,车子舆人呵詈及之。有老人六十七矣,尚供此役,任先生赏以酒肉。呜呼,天生此险,天哀斯民,孰非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乎。”(李保泰《入蜀记》)

天寒得冻,实难行走。咸丰四年(1854),文祥博川奉上谕入蜀查办后返回,是日大风,记道:十二月“初三日酉正,抵昭化属大木树,已出剑州界。入公馆,风始息,幸屋宇和暖。忆北去山栈,得愈僻而天愈寒,饮食信宿定不堪问矣。初四日卯刻起程,行五十里至昭化县,早,尖。天冷甚。公馆高敞,勉强食饭。”(《蜀轺纪程》)

驿路陡峭,如履薄冰。民国仰之《昭广散记》记载:“自古以来,川陕间的旅客,走上这条路,没有一个不头痛的。从剑阁到昭化县,有最出名的所谓‘四上四下’,要翻越四座高大的山,上四次,下四次,这其间不能乘马,也不能乘轿,便是最以简便出名的‘滑杆儿’也不能常常坐在上面。”

民国时,有人记载“剑门关外,千峰并列,其削如刃,山半乱石错落,形态各异,过此数十里,俱为剑山正脉。层层相倚,高峰插天,猿鸟绝迹,白云掠足下而过。于此一路至昭化,路愈行愈险,景愈看愈奇,是为栈道第二程。”(云《剑阁栈道纪行》/1939)有“自此(剑门关)至天雄关六十里间,崇山深谷,险恶异常。虽偶有石路,然沿山迹经多属羊肠,或架石飞空,或临涯穿涧,或悬崖觅径仓皇辟谷之中,或峻岭攀临眺首云天以外,共越四峻岭,始为天雄关,回看剑门已在天半,雄起之势远而益彰,身历名山亦行人之乐事也。”(臧铄名《武铎·万里征骖录》)

(二)风光优美胜仙幻

无限风光在险峰,西路蜀道是典型的范本。崇山深涧,古木蓊郁,瀑流喧飞,春泽满山艳冶,猿鸟时鸣,冬泽雪浮云端,落叶空山。江山造化,钟灵于心。一边行走于古道,一边被眼前的风景所陶醉,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天雄关、牛头山、法莲寺、云头山、寨子渠、孔道新等逃不出行者的视野,在他们的心里刻上深深的烙印。

嘉庆十五年(1810),清陶澍驻足竹垭子,欣然记录道:“其南有石山,曰高粱寺,初望若小城,近视奇岩矗出,颇肖壶中九华山,稍西数岫尤奇,似人家所置太湖石,皱瘦皆有之,惟不甚透,意欲易以矗字,泽米元章袖中物皆在是矣。其山曰云头山,或曰小剑山也。上有小祠,蓊以树木,天然画境。王蜀后主白卫岭诗云:‘前望陇山排箭戟,后凭巫峡锁寒烟’是也。十里下山,宿大木树,一名达摩戍即小剑戍也。南望石山如诚如笋,拔出云表,即剑关也,蜀道之奇至此乃见。二十二日,出传舍数百步,有碑刻白卫岭三字,唐明皇幸蜀至此,忆李峤汾水秋燕之句至于泪下,叹为才子也。五里孔道新,五里加枧沟,五里高庙铺,南望山形如荷戈负剑,皆做欹侧势,锋芒可愕。”(陶澍《蜀輶日记》)

人在画中游,移步环境,天工犹如人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德清俞陛云典试四川,六月二十二日,“发西门,出费敬侯屯兵坊下。川北兵燹后,古木多摧,此山翠柏梢森,大者或唐宋之物,过凉亭子,仰眺天雄关,树色人家,隔濛濛青霭。旋由右经盘曲登峰,其顶截然而平,童秃无树。关上有关帝庙,题曰‘嘉陵图画’。在庙中小憩,凭窗下视,江盘玉带,田绣僧衣,薄霭中隐约可辨。踰关后,岭一高,云益浓,城郭河山,茫茫一白,但见云光叆叇,拂面而过。衣襟尽湿,咫尺外不辨人影,惟闻水声潺潺,树声飒飒,如睹黄山云海之奇,舆夫跬步审慎,恐倾踬。余贪观胜景,不嫌其缓。四十里见云头山,秀峭特立,上有祠树,遥见山口砑然,缺处即剑阁也。下山宿于达摩寺,林峦重叠,远峰若戈戟争涌天空,绝壑有石桥横跨,历通险、太平、剑安三桥三十里到剑阁。”

一路山光云海瞬息万变,如梦似幻。诗人不禁做《剑阁看云歌》:“匡庐衡岳高南天,传闻云海茫无边。我昔扁舟泊山鹿,攀藤未得穷其巅。今岁驱车走秦益,终南太华烟云窟。波诡涛轩百态奇,蓬壶终隔金银阙。天雄关外晓风清,亲睹仙云拂马生。乍披絮帽龙头白,旋约纤腰束素轻。飘飘不审身何在,只觉迎眸眩奇彩。双屐无声跳碧空,万山弹指沉银海。前岗莫辨路纵横,呼吸都疑逼太清。沾衣纯做鱼龙气,入耳微闻涧瀑声。鞭丝冉冉云中出,剑阁峰开如锐笔。昂首飞云丽九霄,射空紫翠扶桑日。”(《蜀輶诗纪》)如椽巨笔生动逼真得描绘了从天雄关到剑门关之间云飘雾浮的奇幻,踏云掠雾,俨然太清。

清道光四年(1804)十一月,山东峄县贡生张素含行走此段驿路,他到了竹垭子,登高望远,心胸荡荡然开阔,挥笔赋诗《晚行昭化道中》:“万叠蚕丛路,一鞭夕照中。乱滩喧急雨,落叶淡疏风。月上鹃声冷,林深虎径通。驿桥灯火近,投诉有匆匆。”古道曲折,山高林荒,夕阳衔山,落叶吹寒,几点灯火,月上惊鸟,幽静沉寂。

巍巍剑门关(剑阁县委宣传部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三)人文沉淀铸芳华

昭化西路驿道以其险奇引发了无数游人士子的慨叹,六十里驿路留下的诗章近百篇,赋予了古道深邃悠长的风采与典重的内涵。古道西风,残照当楼,山川灵秀,霜风黄叶,雪拥雄关,驿桥青梅,鞍马羽驰,鼓角争鸣,羁旅行役,咏诵怀古,都化着了文人学士绚烂多姿的文辞。云峦耸翠,走云连风。红杏在林,雾浮碧荫。那种奇幻美丽仿佛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每一个人行走时都会有全新的感悟。行行重行行,每一步都是踏着前人的足迹在行走,每一刻都是乘着先贤的阴凉在温故。行走在古道上,纵向跌宕,横向蜿蜒,驿道从历史的深处隐然飞掷而来徐徐展开。读者摩崖上大气磅礴的石刻文字,胸中陡然荡起拔山扛鼎的震撼。驻足在路边的石碣碑记前,识辨着历经沧桑的文字,眼前浮现出凿石开径的坚强身影,是如此得真切。

风沙吹不走连绵的岁月,黄尘湮灭不了驿道的灯火。当我费尽周折打开县志,寻绎到一些古旧的典籍、笔记和相关记载时,故纸上凝成的笔墨依然如昨,满目芳馨,他们带着开路者积健为雄的体味和先行者衣袂飘飒的潇洒。跟着流畅典雅或者板滞诘屈的书写走进古道,一篇篇口齿噙香的诗章躺在时间的档案里,力重千钧。费祎墓、牛头山、人头山、大林树、孔道新,每一个节点都凝聚着肇始者的心力,都是后来者抒情言志的依凭。过费公祠的诗章难以尽数。清王士祯三次过昭化,曾谒费公墓,做《读史小乐府诗》:“费公能办贼,严驾且围棋。睹墅东山者,风流自汝师。”牛首雄关为昭邑八景之一,赋诗做文代有流布,不绝如缕,不待细数。

道光四年(1804)十一月,雪拥古道,张素含一路走来,记下每一处旅程风光,生怕错漏了,连里程也清晰付纸。“五里,云母山。尖峰如戟,峰顶一庙巍然。相连有小山九,号人头山。题曰:‘九峰连云。’九峰皆酷肖人首,峰顶皆竹木苍翠,望之如九点青螺,漂浮水面,令人望海上三神山。”在竹垭子看到了人头山,九峰矗立,宛如神境,美妙如画。“五里,白卫溪,南有白卫岭。昔唐明皇幸蜀,登白卫岭,感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叹曰:‘李峤真才子也!’即此。岭上有碑刻李峤诗及玄宗事。李峤诗:‘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只见如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睹物思往,感今怀古,不知是在行路还是在重温历史。诗人住在大木戍,老树离披,寒泉夜雨,荒村野店,得僻客少,自是寂寞。天刚亮就履霜出发了。“出大木戍西行里许,入石牛道,路随涧转。涧旁多十里香。树叶交荫,纷垂涧底。水穿石窦,淅沥有声。人行涧侧,坎腻油滑,螺盘垒转,十分曲折。”巴山蜀水的清峻幽深与高冷,让人萌动诗兴,即赋诗《大木戍晓发》:“催征柝韵最苍凉,席枕才温有晓装。扑面尘沙纷似雨,射人山月冷于霜。青天直上肩舆少,巴水三回客路长。海日初升烟有起,模糊人在白云乡。”冬日晓发,尘干沙冷,山月如霜,日出之际,适才云海茫茫即有云腾雾走,风变云幻,不知身在何处。

清代罗江举人李调元过大木树做诗《大木树诗》:“晓投大木树,陂陀何骫骳。藤萝罥老树,山骨带石子。人行云气中,马嘶深涧底。风声壑走雷,雪落峰藏晷。参错出层岚,渐露小村市。回望剑门关,且觅古车轨。”山势弯曲,枯藤老树,彤云封山,风吼雪覆,阴沉晦暗,一派凄清。

蜀道的不少节点成为名胜。《重修昭化县志·名胜》载:“孔道新在治西四十五里,四山围逼,溪流环绕,夏月林木茂密,日光略不及照。风雨之夜常闻虎啸猿啼,可谓凄清者矣。”孔道新石桥横跨,铆以铁锭,人称“铁栓子桥”,远近闻名。四围山势陡逼对峙成峡,窄径独通,有称“擦耳岩”。邑令吴天木马上口占诗:“清秋蜀道尽幽闲,剑阁遥看月半湾。桤叶隔虚高下满,鸟峦绝巘有无间。征衫烟雾重重湿,惫马长途步步艰。况是晚烟催客梦,两三茅店在山湾。”古蜀道的奇幽险逼,宛然目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路走来,古柏构成了特有的行道树景观,参天摩云,根深茎壮,枝繁叶茂,超出想象。现存新铺到竹垭子、加枧沟至高庙铺段,夹道成廊,翠云表道。络绎往来,慕名观瞻,做画吟诗,强身健体,从无间断。

2020年12月8日初稿

2022年8月23日改定


来源: 四川省得方志工做办公室

做者:任国富(广元市昭化区政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