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蹲点日记|望谟县实验高中见闻 爱是零距离的守护

为了更好地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动静参与贵州新闻媒体“千人百进”大型蹲点调研采访活动,蹲点记者走进社区、乡村、企业、学校,与各地干部群众一起学精神、悟思想、践行动。专题《我的蹲点日记》,以记者的视角,见证各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刘华荣、刘心愿兄妹,是望谟县实验高中高三(2)班的学生,也是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同学们口中的“学霸”。紧接着上一集的故事,这周全校学生迎来了一个月一次的放假。

兄妹俩放学回家

这么近 那么远

下课铃响,我们计划跟随兄妹俩一块儿回家。还没走出校门,华荣说:“其实我家就在那里。”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原来他们家和学校的距离,只隔了一堵墙。到底有多近呢?按兄妹俩的说法,他们在家里就能观看学校篮球队的比赛,可以说是VIP位置。

外墙外的水泥房子是兄妹俩的家

走路两分钟就能到家,但就是这么近,他们的父亲刘秀平还是早早地等候在了校门口。可能是看到有记者在身边,许久未见兄妹俩的刘秀平显得有点拘谨,只是默默将孩子们的换洗衣服接了过去。

刘秀平接到孩子们,藏不住的喜悦

我跟刘秀平说明来意后,他渐渐放松下来,与我边走边聊起了天。原来,这套房子是他为了孩子回家方便,暂时租来住的。其实他们的老家在农村,离县城有一个多小时车程。

刘秀平从家里望向学校

我问他:“其实孩子一个月就回家一次,住这么近会不会没多大意义?”

他笑着说:“就算只回来一次,也想尽可能让他们轻松一些,高三压力大,万一他们在学校有什么事情,我也能马上赶到。”

由于同学们回校后,手机要交由老师保管。所以即使住得再近,刘秀平也没办法和儿女提前约定好,隔着围墙见上一面。想念孩子的时候,明明这么近的距离,却又仿佛隔得那么远。但他却说,每当清晨听到校园内朗朗的读书声,特别是想起儿子正在班里带语文早读,他就听声如见了。

卖米糕的陪读爸爸

也许你会好奇,高三的学生每天六点左右就开始晨读了,那兄妹俩的父亲每天都起这么早吗?

刘秀平清晨骑车出门卖小米糕

刘秀平是单亲父亲,过去一直外出打工,浙江、江西…哪里工钱高,他就去哪里。为了给儿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辗转十几年。而今年,孩子们升上了高三,他毅然回到家乡,在校门口租了房子,变成了一名陪读爸爸。当孩子不在家时,他也从来没闲着。

兄妹俩与父亲一同制作小米糕

“小米糕、小米糕,八块钱一斤…”伴随着重复的叫卖声,刘秀平骑着小摩托走村串户卖起了小米糕。一天下来,能赚两百来块钱,可背后的辛苦可想而知。每天清晨六点不到就得准备出门,晚上则要加工到凌晨两三点。

兄妹俩与父亲一同制作小米糕

“这两个孩子够懂事了,学费全部靠自己挣,但生活上我也不能亏待他们,只要他们好,再苦再累我都无所谓,都感到很开心。他们也心疼我,有时候明明要100块钱才够,都只开口要50。”说到这,坚强的刘爸爸也没能忍住眼泪。

聊起爸爸,落泪的刘心愿

懂事的华荣和心愿,每次回家都想着帮爸爸分担。做完作业,这一家子便一起制作第二天售卖的小米糕。从兄妹俩娴熟的技术看来,这种状态已是家常便饭。

“我相信父母做的一切,起点都是为我们好。没有他的支持,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更不敢去想未来的事。” 心愿跟我说。

未完成的梦

刘秀平外出打工期间,是爷爷带大了兄妹俩。爷爷没什么文化,但始终念叨的只有一句话“好好读书”。

如今,这句话放在大多数家庭中,包括我在内,都算不上多深刻。甚至,学生时代的我们认为,这只是大人唠叨的言辞。然而,当这句话放在一个偏远农村家庭,放在一位从来没有出过县城,靠干农活度日的老人身上,这句话便举足轻重。

由于长期蹲在田里,爷爷的腰不太好,但他偶尔也会一路颠簸来看望兄妹俩。孩子们心里也清楚,他们身上肩负着两代人未完成的梦想。

刘秀平

刘秀平说:“像那个时候我们读书,都是自己从家里面背米背柴,不像现在他们条件这么好。希望以后他们自己好过一点,不像我们这么累这么苦,我相信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刘华荣

“从爸爸和爷爷身上都能感受到那种没能考大学的遗憾。以前条件不允许,所以他就没读下去。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能做得比我们还要好,因为他很有责任心,也很勤奋。我们同时考上大学,也是帮他们圆梦了。”华荣说。

十年来,望谟的教育发展一年一个台阶,2012年,全县考上大学的仅有70人,到今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1300人。

教育的变化翻天覆地,让当地百姓的观念扭转。用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大家的共同信念。正是家长义无反顾的支持,给了孩子一往无前的勇气。(未完待续)

记者 石璐

(记者: 石璐 邢宇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