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四中两学生分获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金银牌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周升蕾 通讯员张德平)“这是他们在4个月的备考时间内做过的理论和实验题目。”襄阳四中物理竞赛教室内,教练彭静祎指着课桌上两沓将近40厘米高的试卷,讲述马浩然和吴翼然竞赛成绩背后付出的努力。

11月7日,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落下帷幕,襄阳四中高三年级学生马浩然获得金牌,吴翼然获得银牌。借此成绩,两人均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强基破格入围资格和最优惠录取协议。

“经典力学上有个原理:一个系统如果他的初始状态确定,以及之后的整个受力情况确定之后,我就可以预测它之后每一时刻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解析的过程让我非常着迷。”马浩然对物理的热爱起源于他对事物的好奇,并把目光放在了与高考相比对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要求更高的物理竞赛上。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参加物理竞赛,意味着每年六月到十月之间,参加竞赛的学生需要把文化课全部停掉,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除了要做很多试题之外,他们还要学习一些大学物理的内容。”彭静祎介绍,参加物理竞赛不仅仅要占用常规的学习时间,还要把知识面拓展到大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

马浩然回忆,最开始物理竞赛班有四五十个同学,之后陆续有人退出,等到了本届竞赛时,仅剩4个同学。经过复赛之后,只有马浩然和吴翼然两人进入决赛。

“中间也有很多次想要放弃。”马浩然说,第38届物理竞赛的复赛,是受打击最大的一次。由于缺乏应试经验,个人知识水平不足,那次考试320分的总分,只得了50多分。“坐在回程的高铁上,看着自己的成绩表就觉得没戏了。”

然而不服输的性格很快让他重新燃起斗志,回到竞赛教室,继续在书山题海中埋头苦学。停课备考期间,每天早上八点钟到晚上十点半,马浩然一直做题,归纳知识要点。

物理竞赛教室内,吴翼然坐在马浩然的对桌,两人既是同学也是战友,经历了同样的挫折,也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我们两个人互相交流,互相鼓励,遇到问题一起解决,相互扶持让我们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吴翼然说。

怀着报效国家的理想,马浩然计划未来在微电子或者航空航天方面深造。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