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只有一个景区 这个景区叫云南

  

开栏语

旅游,就是带上自己的最美好,去寻找和接受远方的最美好。这是我们从民族团结进步看旅游的一个视角。

云南有旅游景区400余家,优质旅游景区数量庞大,立体气候突出,是久负盛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中,云南以景区为平台、游客为主体、群众为基础,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互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内涵,新线路、新业态、新主体、新基地不断涌现。

本报特开此栏目,持续向读者介绍我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例,以供相互借鉴,推动此项工作不断发展。

资料图

北回归线,一条神秘的纬度线。在这个纬度上,有太多的神奇之处: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最诡异的百慕大三角、最深奥的玛雅文明、最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等。

这条充满神奇的纬度线在穿过云南的时候,格外开恩。翻看世界地图,北纬20°-28°,你再也找不到任何一片地域比云南更加丰富多彩。

大跨度的地理纬度,使云南这一边陲之地拥有了更为多变的可能。当梅里雪山在素色的世界里终年虔诚诵经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正像一块流淌着的翡翠,在印度洋的暖风中倾泻春天的色彩;当大观楼长联穿越历史,在烟波浩渺的滇池上行吟徜徉发出悠古之情时,远方大理崇圣寺三塔也正泼墨着南诏文化的真言,追忆历史恢宏;当如诗如幻的“香格里拉”披上大氅令人感到迷离扑朔之际,神秘莫测的怒江峡谷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风云”……

这里有海拔高达6740多米的梅里雪山,也有海拔低至70多米的河口瑶族自治县,有浓郁清香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也有玩转光影艺术的元阳梯田。从南到北,由东及西,险峰峡谷纵横交错,江河溪流源远流长,山水纵横,高山荒原,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云南的天赋异禀,而这幅波澜壮阔的山水大幕也回应了那句老话:中国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其他地方,另一个就是云南。

这是一片记忆和畅想重叠的地方,也是一片放牧心情的场地。探哀牢秘境,赏三江并流,沐乌蒙山水,走茶马古道。

如果说先天因素给了云南旅游发展利好的基因,那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则给了这片土地厚积薄发的底气。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等多民族在这里世代居住,生根流传。只有走入其中,你才能洞晓这份来自云南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力量。

民族文化作为无形资产,价值日益凸显。它能将自然与社会、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释放出光彩夺目的文化魅力。对游客来说,独特的民族文化别具吸引力,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等,都已经从单一民族的节日变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节日,每一次节日都是一次文旅碰撞的火花。

云南作为中国世居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无论放在国内还是世界,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面对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深谙文旅之道的云南各民族同胞从来都不是分散的个体,在讴歌云南这件事上,他们更像一根绷紧的弦,时刻迸发出占据文旅市场高地的最强音。

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旅游产业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占了第三产业的半壁江山。而这个万亿级的产业,底色是云南各民族多彩的文化与和谐共生的生活。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机遇。全省各地奋力实践,不断创新着旅游产业的新内涵、新线路、新业态、新主体、新基地。

走在新时代的大道上,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我们的脚下是万水千山,我们的心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龙兴刚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