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滨州市累计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8万人次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记者在11月10日召开的“在知爱建”全市人社工作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市人社局在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把真情帮扶困难群体就业作为兜牢民生的底线,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就业援助,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就业增收。十年来,累计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8万人次,人民群众对就业工作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颜波回答记者问

夯实责任机制,建立从上到下的就业援助新网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在全市基层就业服务机构设立专门窗口,建设了2012个村级人社服务点,形成了“市级抓统筹、县区负总责、乡镇抓落实、村居搞对接”的四级就业援助服务体系。特别是2022年启动了就业援助“暖心活动”暨重点群体“百日攻坚”行动,建立了重点援助对象信息库并纳入就业信息监测体系,共走访就业困难人员447人次,新认定援助对象735人,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77人。

创新服务平台,探索从村头到门口的就业帮扶新方式。利用社区内闲置空间,在农村社区设立“微工坊”,在城市社区设立“合作社”,免费为企业提供场地,开创了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新方式。建设规范化公益性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0处,总数达到34家,年服务各类零工人员180万余人次。同时,为适应疫情常态化形势,搭建了“就业滨州·逢九就播”直播平台,走进企业车间开展直播送岗,帮助失业人员随时随地实现就业。

分类指导实施,完善从个人到群体的就业服务新保障。研发创建了滨州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将收集到的需求与岗位信息进行自动匹配,对适配程度高的企业和劳动者重点推送信息。累计成功匹配5.16万人次,实现就业1.37万人。对一定时期内未实现就业的人员制定个性化援助方案,由就业服务专员开展“一对一”帮扶,并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及时跟进回访。把公益性岗位安置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特别是2022年聚焦乡村“贫”“弱”“残”“老”和城镇的“零就业”“4555”等“4+2”类人员,大规模开展了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