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现实精神 回应时代使命

彰显现实精神 回应时代使命

——读《中国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年选(2021)》

作者:帅志强(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涌现了一批彰显时代精神和回应时代使命的优秀作品,“面向现实”已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向。然而,网络文学创作中的同质化、模式化作品依然偏多。如何认识网络文学现实转向的必然趋势,如何更好发挥网络文学作品引导时代价值功能,如何加快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判标准建设,如何实现网文出海更顺畅更深入等,这些问题都是推进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亟待深化理论研究和学术阐释。

彰显现实精神 回应时代使命

  山东大学黄发有教授主编的《中国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年选(2021)》(海峡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年选》),紧跟学术热点和前沿话题,回应了网络文学现实转向的内涵、可能、功能,揭示了网络文学叙事的起源及呈现的新特征,深化了网络文学共同体的认识,系统性、多视角提出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剖析了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效果及其优化提升策略。这些成果研究视角新颖,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较有创新性、针对性、前沿性的学术观点。

  新型智能媒介的出现,使虚拟世界中的书写现实和文化现实更加交织杂糅,网络文学与现实题材、现实主义的关系呈现出新的面向,这些需要评论理论界进行有力的阐释。《年选》中收录的胡疆锋文章《通向及物的现实主义——论网络文学的现实转向》提到,有必要先分析作家的“现实主义者”身份和作家所流露出的写作观念,阐释作品中的“现实品格”或“现实精神”。即作品的现实倾向性,与真实生活是否有呼应;作品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是否关注人的性格、灵魂、尊严和命运;作品的时代感,是否揭示社会当下或未来的发展规律,激发想象力等。

  网络媒介作为网络文学的叙事载体,对叙事的风格、方式、类型、语言等有重大影响。黎杨全在《走向活文学观:中国网络文学与次生口语文化》中指出,网络文学叙事突破了传统文学叙事框架,叙事视角、叙事形态、叙事策略的多样化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创新性。马季在《中国网络文学叙事探究》中指出,网络文学走出了一条借助类型文学叙事方略,但在表现形式上更丰富多元、更富有时代精神、更贴近读者需求、更符合市场规律的道路。网络文学叙事方式灵活,运用情境、穿越、创设、时空交错、虚拟与现实交织等策略,体现视频化、场景式、图像化、符号化等特征,这种叙事方式与游戏、电影、动漫等影像叙事有相融之处。周冰在《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中指出,跨媒介叙事追求的是语言的镜头感、现场感和画面感,要求用直观化手法进行具体性地描摹、即时性地展示。网络文学的跨媒介叙事保持了网络文学的生产者与受众的强互动和高融合,促进了历史与现实、虚构和真实、玄幻和科幻的有机交融,同时也要警惕网络文学多元叙事被商业主义、消费文化主义深度包裹,过度追求快感、爽感、视觉效果、感官刺激等阅读感受。

  构建网络文学生态系统一直是业界话题焦点。尽管系统中各参与要素的主要职能已经明确,但如何形成互促共进、和谐共生的共同体,依然是一个问题。要推动市场、平台、创作者的“共同合谋”变成多方的“真诚合作”,从算法精准推送、人工智能筛选等规则引导下释放网络文学创作的活力,推动创作主题、创作类型、叙事方式的多样化。着力推进政府引导规范与创作者自律公约、行业规约、网络文学批评学者意见融合,形成落地性强、操作性大的管理办法。《年选》中单小曦的研究成果指出,网络文学要遵循共同价值、共同法则、共同目标,由此才能增强网络文学原创力、生命力、影响力。网络平台应提供灵动的传播空间,激活创作群体的创新创意潜能,推动网络文学类型化、多元化、产业化协同发展。

  《年选》收录的欧阳友权文章《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树状”结构》,提出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树状”结构的整体构想。他指出,源于网络语境的思想性、不脱离爽感的艺术性、源于技术传媒的网生性、依托市场绩效的产业性和聚焦传播效果的影响力五个维度构成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周志雄提出各种文学排行榜和文学评奖是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禹建湘基于25家网站数据分析,提出建立起网络文学网站社会效益评估系统;周根红指出,现有网络文学评价的标准过分强调了网络的芜杂性和市场性,出现了一些远离文学本身的、类似于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比较科学系统地确定了网络文学的具体评价指标。

  网络文学的评价仅仅利用外部数据不能真实准确揭示文学作品的价值,这就需要建立由内外部评价构成的质量监控机制,坚守文艺作品质量标准,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性,吸收传统文学的思想性、艺术性、价值性等评价指标,充分考虑基于网络环境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性等维度。具体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由创作主体、平台编辑、受众群体、行业管理机构等共同讨论和决定,探索构建出一个较为科学、客观的网络文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网络文学的场域变化,动态调整相关指标及其权重,体现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动态性、适应性、操作性。

  作为海外受众与网络文学生产者文化交流互鉴和价值观念碰撞的中介,网络文学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当前,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效果还不够理想,总体占比不高。杨会在《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现象分析》中指出,如何消除跨文化传播障碍,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扩大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需要创新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策略。

  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要精准把握海外受众的心理、行为、文化观念、审美需求、媒介使用偏好等个性差异,遵循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和协同式解码传播规律,突破类型化的生产模式,改变现有的文本框架结构,书写更多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脱贫攻坚、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以及“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现实主义题材故事,呈现立体式、多样化的真实中国形象。网络文学国际传播要积极尝试适应海外受众文化、语言、思维的在地化传播,利用他者书写在地化故事,促进“传者”与“受者”的意义互动,增强文本的共通意义空间。加强网络文学版权的国际保护和合作,整合我国网络文学网站在海外的平台和其他国家的本土平台资源,拓宽文本流通渠道,增加传播效果,让海外受众感知真实中国、建构客观中国形象。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2日 09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