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泉丨韩文将军墓

宕昌县石阏寨火龙山,酷似一条腾飞地巨龙,雄姿昂然,蜿蜒坦荡。火龙山的羌人祭祀台山麓下,有座古墓群,古柏浓郁,攀藤蔭地,名曰“大阙”,是韩文将军安息的墓地。

传说韩文墓前修有祠堂,两边筑有高台,高台上建有楼观,远远看去,树木掩映,堂皇森严。故称“大阙”(1)。韩文将军在世时,披肝沥胆,为国利民,功勋卓著,逝后人们尊神祭祀和敬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农业学大寨平整大阙墓群时,挖出韩文地下墓室。墓室四周用砖砌成,长4 m,寬2.5 m,高2 m,穹顶呈弓园形。墓室结构严谨,造型瑰丽,工艺精湛。堂前有塌陷的木棺朽木腐骨,前有用砖砌成的方桌,边长0.8 m,高1 m。方桌上摆放着沉蚀了的香蜡斗座和一个陶器小灯台(2)。墓前的祠堂因年代久远而塌陷毀失。

↑韩文墓出土的明代砖  石清泉摄

韩文,原为元朝末年西固千户,举众归附明朝后,任西固守御千户(3),后晋职游击将军。

明朝初年,陇南社会并不安宁,边境羌番伺机作乱。西有松潘、迭部边境番人暴乱,南有西固三角武坪地带众番以险自恃,北有秦家(峪)羌番在林峦中构筑堡垒,互相接应,成犄角之势,掠扰阶州城,屠害城乡百姓(3)。

为防羌番犯境,明朝在西北边境广开“修堡”、“屯寨”。

石阏寨三面陡绝,峭壁凌空,背靠的火龙山脚橫卧峽谷之中,将峡谷堵塞殆尽。陡绝的崖壁高有四十多米,似刀砍斧凿一般,高不可攀,任尔千军万马只能望而兴叹。只有岷江从山寨西陲的夹缝之间,湍流而过。

洪武十四年(1381年),韩文晋职游击将军后,遂修筑石阏寨城。正值西固千户姚富修建西固城(今舟曲城) 之际,韩文将军将前往西固修城的北路(石阏至邓桥) 民夫截留在此,与驻军一起赶修石阏寨城。寨城设上下总门,殊建望楼。望楼设六个瞭望孔,六根悬柱点坠其间,正中悬挂一口警钟。远远望去,望楼如峰突起,巍峨壮观。可观阶州、西固、宕昌三路动静。对面山墚筑烽火台,山下筑墩台,用来传递十里之外的军情。一旦发现敌情,即可敲击警钟,抑或堵截反击。洪武十五年(1382年) ,松、迭羌番暴乱,聚众白龙江,扰掠阶州城,残害城乡百姓。石阏寨城,大军压境,固若金汤,叛军不敢示强,望风而退,保住了北路百姓一方平安。

韩将军驻守石阏寨城,组织军民,广开屯田,修行水利,发展生产。驻守士兵,战时练兵守关,闲时种田,用来保证军需供给。将石阏阴阳二坡的耕地,全部修成平展石坎梯田。修渠引水,灌溉农田,把旱地变成水田。韩将军并亲自主持制订用水管理办法:每年古历二月二,安排一年灌溉顺序,每十五天一个轮回,保证了农田合理灌溉用水。

韩将军严以治军。在寨城内建关帝庙,关帝庙前拓为广场,以关公英雄气概为榜样,苦练杀敌本领,为国报忠;寨城外建城隍庙,教育民众,善恶有报,积德扬善,遵纪拥法;同时每月初头,带领官兵将士,到城隍庙宣示,报效国家,忠于职守,以正“城隍纲纪”;每逢重大军事活动,或人事升迁,或正月十五城隍庙会,韩文将军皆亲自带领军政要人,到城隍庙摆供宣誓,不敢稍事怠误。

韩将军离世后,安葬在大阙墓地。为追慕韩将军,祭祀先祖,每逢过年,寨子韩姓村民都要敲锣打鼓,到大阙墓地唱社火,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

韩文将军于世长眠,所赓续的中华民族精神,熠熠发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注释:

(1)、《辞海·语词分冊》载:“阙,古代宮殿、祠庙和陵墓前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

(2)、墓室拆除的砖块,当时拉去修了冲家电站,其中有一块被村民石前进拿来垫了自家櫃角,至今保存着。砖块长33 cm,宽15 cm,厚6 cm。

(3)、《舟曲县志》载:“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西固千户韩文举众归附,改西固守御千户,隶岷州卫。”

(4)、宕昌县上垢文昌宫《大明重建梓潼文昌帝君庙记》载:“上御极之十五年夏五月,西戎松、迭番壞,南有答牙众冠险处崖壁,北有秦家等族构垒林峦,犄角据援,来河相峙,纠合党徒,掠攘阶城,屠刻众民,逋亡流沉,罪逆滔天。”

作者

石清泉,男,汉族,生于1941年,大专文化,宕昌县两河口镇石阏街人。1963年参加工作,从事政法工作,历任派出所指导员、文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职务。一生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曾在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