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开始闯入美学天地 年过花甲再推“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

      潘知常是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享誉国内的著名美学家,28岁时提出的“生命美学”新概念,迄今在网络被引用已经高达3280余万条,“生命美学”自身也进而演变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第一个美学新学说。

  2022年岁末,凤凰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其中包括:《生命美学》《美的冲突》《众妙之门》《反美学》《美学的边缘》《美学课》《美学导论》以及《潘知常美学随笔》,共八册。

“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丛书

  熟悉美学界的美学论争的人都知道,这八本书大多是潘知常40岁之前的作品,属于年少之作。与李泽厚同为湖南人的潘知常,与李泽厚一样,也同样是20多岁就在美学领域开宗立派。作为李泽厚实践美学最早的以及最主要的挑战者,在几十年漫长的学术争鸣中,潘知常也曾不得不面对李泽厚先后6次公开批评——直到最后封笔之时,李泽厚仍旧把“生命美学”列为自己无法接受的三种美学主张之一。而且,相比当年跟他一起驰骋美学疆场的美学同道,他的年龄普遍要小10到20岁,但是他提出自己的“生命美学”学说却又要比他们早10到20年。这就尤为增加了潘知常学术道路的崎岖与艰难。

  而今,面对散发着浓郁书香的“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业界人士不由得感叹:该系列凸显了作者“美学,让我把你摇醒”的“美学孤勇者”气慨,凸显了作者始终不随大流去走“从1到99”的项目学术、工程学术的道路,而坚持一人独自去走“从0到1”的创新之路的勇气。这标志着:与李泽厚一样,潘知常也已构筑起一座自己的“生命美学”大厦。

潘知常教授

  “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的扛鼎之作无疑是《生命美学》。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个崛起的美学学派——“生命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作者在“而立之年”完成的美学传世名著。后来的生命美学学派的“实践的人道主义”“自然界生成为人”“爱者优生”“我审美故我在”“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等基本思路,以及生命美学学派所力主的美学的奥秘在人——人的奥秘在生命——生命的奥秘在“生成为人”——“生成为人”的奥秘在“生成为”审美的人,还有生命美学学派的三大核心范畴——“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在该著中业已悉数隆重推出,至今仍旧为学界所乐道并且堪称经典。初涉美学殿堂便开宗立派,三十而立即勇攀顶峰,该著因此而被载入美学史册,并且成就了中国百年美学历程中的一段传奇。

  《美学导论》(原名《诗与思的对话》)与《美学课》(原名《没有美万万不能》)则是潘知常在南京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讲授美学所使用的教材与课堂记录。它们是《生命美学》的展开,也是《生命美学》的细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是美学名家,更是讲坛名师,多年来往往是一开讲教室里就挤得水泄不通,学生不但要提前一天占座,而且还大多只能在窗台上、地板上就座,甚至在教室外的走廊里站着听讲。而今当年盛景已经不复可见,但是读者却仍旧可以在这两部专著中一睹风采。

  《美的冲突》更加年轻,是潘知常28岁时完成的处女作。在美学史上,早在1984年,他第一次提出从明末清初迄至“五四”时代的“中华民族三百年来的美学追求”这一美学理论模式。“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一直被人们分割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近代美学史和中国现代美学史理论模式之中的从明代中叶直到本世纪20年代末的300余年的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第一次被完整地纳入统一的理论模式之中,并且最终得到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众妙之门》是潘知常30岁时完成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研究专著。作者从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根本内涵——“生命意识”开始,依次论及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基本特色、“忧患”、“悦乐”、“禅悦”类型,以及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集体感知、集体表象、历史功能、历史重建,并且逐渐揭开中国美感心态深层结构的神秘面纱。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部专著中,作者在国内美学界第一次提出的“中国美学是生命美学”“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美是自由的境界”“境界本体”等诸多新说,也在其中隆重登场。因此,在中国的百年美学进程中,这部专著堪称经典文献。

  《反美学》与《美学的边缘》则是潘知常关于“当代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的研究。逻辑严密,材料翔实,文笔流丽,新见迭出。在30年前的1990年代,也是风行一时的美学名著。

  《潘知常美学随笔》是“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中唯一的一本新作。它是潘知常教授近40年中所写的美学随笔。内容分为:生命屐痕、奇文共赏、时代杂评、时尚掠影、学海拾贝、艺海泛舟、自己的书以及自说自话,内容涉及美学与当代社会、美学与当代文化、美学与当代艺术,还有作者为他人以及自己的专著所写的序跋,以及作者在学术会议上的精彩致辞,不仅文笔斐然,而且脍炙人口。其中关于安徒生童话的思考,关于海子的诗歌的解读,尤其是两篇著名的演讲:《带着爱上路——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主旨演讲》《为学术的人生——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主题演讲》,更是早就已经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名篇。

  由此,我们不由得想到:1807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完成。后人因此而评价道:“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上成为巨人的”,这个评价何其精彩。确实,一个艺术家要成为“巨人”,唯一的方式,就是借助于自己的作品。当然,对于一个学者而言,其实也是如此。他只能借助于自己的作品而成为“巨人”。

  潘知常当然还没有成为“巨人”。但是,我们业已欣慰地看到:他,借助于“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已经迈开了成为“巨人”的至关重要的一大步。

  据悉,潘知常近期还推出了“四十年磨一剑”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与《我审美故我在一一生命美学论纲》,堪称鸿篇巨制,共计200余万字。学界人士认为:这标志着潘知常生命美学研究的一个阶段性范本,也标志着他所力主的生命美学的成熟。而今,再辅之以一共八册的“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的出版,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经过漫长的近40年的艰辛努力,生命美学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人生60是一个甲子,当潘知常走进花甲之年,他与“生命美学”一起,迎来了学术和人生的巅峰。

  撰文/仲禾 (图片由被采访人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