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创新成果 |“青绿”浪潮“解锁”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和浩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文艺演出院团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不断探索以舞台艺术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路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厚植中华民族精神,让传统文化不断释放活力,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魅力。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

文化和旅游部于今年5月,面向全国启动“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创新成果推荐工作”,公开征集契合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行业现实需求、创新性强、影响力大、效益好、示范引领效果突出的综合创新成果,着力展示文旅融合发展以来的重大行业创新,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文化和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在近日公示的3个“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新样本。

一、成果简介

青绿蹁跹、国风新韵,当舞蹈诗剧遇上古画传奇,在历史的回响声中,入梦千里江山。《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深入挖掘了文物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察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在作品结构上,运用了纲目结构,分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

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劳智慧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同时,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术生产国家队、体制创新排头兵为基本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致力于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在艺术创作上,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部署要求,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不断提升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增强艺术表现力。发挥企业主体的优势,创新合作方式,在创意初期就打破国有院团固有的创作理念和运营机制,跨界文博圈“故宫博物院”、媒体圈“人民网”,以共同出品的方式,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努力将《只此青绿》打造成为国有院团新时期舞台艺术创制模式的“样板”。

二、特色做法与主要成效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运营上,按照企业化运营模式,大胆引进市场资本,联合文旅演艺(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院线平台(中演院线四海一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精准定位、科学规划,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实现首轮演出票务销售率高达100.4%(部分场次出现超售现象),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切实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合一。

在学术层面,为不断总结、修改、提升《只此青绿》的艺术水准,在首轮巡演收尾期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召开了“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专家研讨会”,邀请了业界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只此青绿》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该剧的学术价值。

在深度挖掘文化IP的核心价值上,积极加强其产业链建设。一是与相关企业合作设计推出了保温杯、香氛明信片、多层文件夹、笔记本、丝巾发带、丝绒包等文创衍生品,在演出现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每场演出衍生品供不应求,场刊也是几乎人手一本的必入单品。二是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推出“只此青绿”联名产品,以文化融入产品,用艺术赋能品牌。先后与中粮长城葡萄酒合作,推出长城“只此青绿”联名葡萄酒;与竹叶青茶叶合作,推出“只此青绿”联名绿茶;与大麦、灵境文化推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精选了5张剧照和1幅书法题词,设计了6款纪念票,共发售两万四千张。出版专著《只此青绿》,切实加强艺术研究和文艺评论的具体实践。这些都是将作品的影响力从舞台引向社会生活,获得了良好市场回馈的具体效益。

三、引领示范作用

该剧的表现和引领示范作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美术作品到舞台作品,让绝世文物从橱窗到表演舞台,跨越古今时空,连线千年静与动,用舞蹈绘制一幅《千里江山图》。首次采用诗剧体裁,以“舞蹈诗剧”为形式表达,以诗性营造“无声胜有声”境界的综合舞台呈现。借舞蹈、戏剧、音乐、非遗的跨界方式,展现宋朝美学,传播国宝守护精神,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美及“人民”“工匠”的价值取向。该剧深刻阐发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人文情怀,并深切关联当今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益实践。

第二,媒体宣传与多渠道传播助力成功“破圈”。《只此青绿》在宣传上,依托人民网庞大的海内外媒体资源,进行全渠道资源宣发,扩大了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

第三,跨界合作助力作品成功。《只此青绿》是文博单位、艺术院团、权威媒体践行交流互鉴,将“青绿山水”搬上舞台的创新尝试。剧目在学术、创作、推广等方面强强联合、跨界融合,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专业及资源优势,通过舞蹈和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为文物的传播和普及寻找到新的方式和途径。

第四,加强艺术评论提高学术价值。为不断总结、修改、提升《只此青绿》的艺术水准,在首轮巡演收尾期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召开专家研讨会,为《只此青绿》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整理了多位专家的评论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同时出版《〈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学术文集,既扩大了《只此青绿》的影响力,又增强了该剧的学术价值和为其他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借鉴参考。

(文中图片均由案例单位提供)

责编:黄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