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过去,南京从未忘记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南京城内17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同步举办悼念活动,向逝去的30万同胞寄托哀思。

上午10:01,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城市上空,位于江边路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中山码头丛葬地,来自鼓楼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党员干部、学生和群众代表约50人手捧白色菊花,神情凝重,低头默哀。

85年前的惨痛场景,此刻重回眼前和耳畔。丛葬地尽头的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清楚记载:“当时避居国际安全区之青壮难民,在此惨遭杀害者,共达万人以上。”

1985年8月,南京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立下此碑。高约4.6米的碑身,由3个通体雪白的“人”字紧密相连,象征30万遇难同胞的白骨。

保护丛葬地,就是保护那段血泪交织的家国记忆。南京在2018年颁布实施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明确了对丛葬地的保护管理工作责任,对环境和氛围维护、日常管理和养护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我们日常安排队员24小时不间断巡查,检查碑体是否有损坏、周边环境是否脏乱等等。遇到小问题现场处理,复杂事项及时反馈职能部门尽快解决,确保草木整洁,氛围庄重。”属地下关滨江管委会城市管理与安全监管处科长杨治国介绍。

默哀结束后,在场人员依次走进丛葬地,来到纪念碑前,将胸前的菊花缓缓放下,随后绕场一周,缅怀逝去的同胞。

家住唐山路社区的67岁居民刘同顺,带着婆婆甄爱梅的照片来了。“老人家每年都要来祭奠父亲,去年她去世了,我和爱人要把她的习惯继续下去。”1937年12月19日,甄爱梅在位于傅厚岗的家里目睹父亲和叔父被日本人带走,没再回来过。她执意寻找父亲,一找就是70多年。直到2011年,她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上,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这才知道他被拖到了中山码头的江边,惨遭杀害。

从那时起,每年12月13日来到江边祭父,成为甄爱梅老人雷打不动的规矩。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刘同顺问她,“今天是12·13,还去看外公啊”,她都会点头,“好,去”。

“我婆婆勤俭持家一辈子,最后是带着对父亲的不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的。”刘同顺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在参加工作后第一时间选择入党,孙女也早早地成为了紫金草志愿者。铭记和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是一家人的责任和志愿。

同一时间,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北极阁丛葬地,青山无语,草木含悲。85年前的冬天,侵华日军在南京鼓楼至北极阁、太平门、富贵山、珠江路等地实施暴行。仅在北极阁附近,惨遭杀害者即达两千余人。

和往年一样,家住玄武区玄武门街道高楼门的63岁居民袁金雯,早早就来到了北极阁公园。“儿子在外地,昨晚还专门打电话叮嘱,一定要代他献花。”她告诉记者,儿子的母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就靠着北极阁,学校几乎每年都来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只有铭记民族的苦难,才能更珍惜当下的幸福。”

袁金雯还是百子亭社区第14党支部的书记,丛葬地正是支部党课的实境课堂。今年,公园对丛葬地周边环境提档升级,补种了绿植,还新增了3个监控探头。“不光是公祭日,一年到头,来悼念的群众就没断过。”她说,等小孙子懂事,她也要原原本本讲述这段家门口的历史,让真相代代相传。

紧邻夹江的棉花堤大街,江水滔滔,松柏动情。当天上午9点不到,南京城市摄影队成员刘晓光就来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上新河丛葬地。连续5年,他把镜头对准这段历史。

历史就写在这片土地上。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后,在水西门外上新河一带,将2.8万余军民以铅丝缚住手脚,推入水中,用机枪扫射,或盖上柴草,浇上煤油,活活烧死。劫后,湖南木商盛世征、吕开运私人捐款收埋一批遗骸。1938年1月至5月,又经南京红十字会在上新河一带收埋一批死难者遗骸8459具。

“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8位将近90岁的抗战老兵从东北过来。一位老兵淋着雨站在纪念碑前,指着江堤说当年打仗就是在这,说着说着就哭了。”刘晓光回忆,自己从2016年开始参与幸存者的抢救性拍摄,当时拍摄了百余人,如今登记在册的仅剩54人。

在雨花功德园入口处,苍翠林木围合而成的空地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花神庙地区丛葬地纪念碑赫然耸立。85年前,惨遭日军屠杀的7000余具中国军民的尸体就长眠在这片土地之下。

“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振兴中华,吾辈当自强!”南京市新时代好少年、南京雨花外国语小学六年级学生罗诗琪声音铿锵。短短两分钟的主题发言,她昨晚反复练习、辗转难眠。罗诗琪说,第一次听到南京大屠杀是在幼儿园大班,“永远记得当时老师哭红的眼睛,永远忘不了这个特别的日子”。

少年强则国家强。每年12.13前后,雨花外国语小学各“英雄中队”“红领巾学习小队”都会开展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组织寻访丛葬地。今年参与现场仪式的是“杜富国英雄中队”。本周五,一场公祭日主题队会还将举办。

“形状扭曲的纪念碑,让我想到那些惨死在屠刀下的人,其中还有不少是同龄人。站在碑前,仿佛能听到他们竭力而痛苦的呼喊。”队员李昕晨说,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要牢记这段历史,更要化悲愤为力量,以史为鉴,努力学习。

仪式结束后,连续九年赴花神庙丛葬地参加公祭日活动的退休教师蒋恒正专程找到雨外小的老师:“未来是孩子们的。你们要多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从实践中探索,在行动中践行,让更多孩子不惧风雨、心向未来。”

江涛拍岸的燕子矶江滩上,侵华日军残杀我5万多同胞的血泪史,还铭刻在燕子矶江滩遇难同胞纪念碑上。来自栖霞区的机关干部、驻区官兵、群众代表等齐聚碑前,参加悼念。“我们成长在一个和平年代,深知其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立足工作岗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燕子矶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李玮说。

烛光莹莹,哀思沉沉。今日晚6点半,“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场和遇难同胞名单墙前同步举行。纪念馆祭场内,小号手吹响《南京记忆》。人们穿着素服,手捧烛光,在遇难者名单墙前,一排排遇难者的名字由暗变亮再变暗。20位学生手捧蜡烛,走向摆放有“85”字样的蜡烛前,环绕着蜡烛造型依次摆放好手中蜡烛。

与此同时,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通过线上H5同步点亮温暖的烛光。中东与欧美的部分留学生团体同步举行烛光祭活动。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和当地民众共同在居住国举行烛光祭。中外人士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共同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致哀,共同祈愿世界和平。

延伸阅读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和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书记市长这一周 | 决战决胜,踢好“最后一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