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科技创新拿下全国第二 背后有TA在支撑

 在浙江,科技创新看哪里?

如果用地域来划分,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的余杭,肯定是热门答案。在今年年中公布的“2022年度县市科技创新百佳典范”榜单中,余杭位列全国第二位,是前五名里唯一的浙江区县。

余杭在科技创新领域能够领跑全省、全国,背后有一个强力支撑——实验室集群。组成这个集群的,包括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等。这次,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厉害的实验室。

这家省实验室要造超声速客机

12月9日,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交付,令国人激动。

这几天,笔者走进了位于余杭的天目山实验室,也听到了令人激动的消息。

天目山实验室是浙江十家省实验室之一,今年6月正式成立。它的研究领域是航空,因此也叫航空浙江省实验室。

航空产业是浙江“十四五”期间着力发展的科技新赛道之一。天目山实验室就是这一大布局中的一块重要拼图,是创新能力“攀高工程”的重要组成。

天目山实验室如何带领浙江航空“攀高”?答案便是超声速客机。

天目山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马朝利介绍,实验室的四大研究领域,全部围绕超声速客机进行设置。

这四个领域分别是超声速绿色民机智能设计、绿色民用航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高性能航空材料与先进制造、智能飞行管理与高效机载能量综合。

超声速,是指速度超过声速。现在波音、空客等生产的民用飞机,包括刚刚交付的C919,都是亚声速飞机。

研制超声速客机有多难?

回答这个问题前,可以先看看C919的研制时间。如果从2003年成立大型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算起,到2022年12月第一架飞机交付,C919用了近20年时间。

再说回超声速客机。马朝利说,飞机速度要达到超声速,不仅需要强大的发动机提供动力,而且需要阻力更小的外形、新型的材料以及机载设备等。

但并不是把这些技术难题攻克了就成功了。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超声速客机并投入商业运营,但受到成本效益、环境破坏等因素困扰,并未有大规模推广使用。

“研制低成本、绿色的超声速客机,与现在的亚声速客机相比,就是换了一条赛道。”马朝利认为,在这条赛道上,目前中国与其他国家都在同一梯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成立以来的半年时间,天目山实验室正在积极准备。目前,以四大领域设置的4个研究中心和5个公共研究平台已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

此外,在省市相关部门和余杭区科技局的牵引下,天目山实验室已经与周边不少企业进行对接,商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联合技术攻关。

马朝利说,天目山实验室将继续探索航空领域前沿基础科学理论,努力实现航空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构建全球航空领域的创新源头和人才高地。

厚达中药智能化煎制系统

这家企业实验室专注智能化这件事

不同于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等专注于基础创新、理论创新,企业实验室更侧重于应用创新。

浙江厚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余杭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旗下的厚达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是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

万容春是厚达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他说,从2012年成立至今,研究院就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研发能推进行业、企业智能化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从最初的电力计量器具智能化检定系统,到“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再到研制中药智能化煎制系统,都是以“机器人+智能系统”技术赋能相关细分领域。

“中药智能化煎制系统是这些年研究院技术攻关的核心产品。”万容春说,几千年以来,因千人千方,中药汤剂一直面临着煎制不方便、服用不方便、携带不方便等难题。

2016年,厚达智能以中药煎制为切入口,启动了中药智能化煎制系统项目研制,并于2019年正式投产应用,率先实现煎药过程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在万容春看来,研制煎药锅是最难的地方之一:一方面,煎制时要让锅中中药饮片不停上下翻滚,达到充分共煎、加速药用部分析出;另一方面,煎药完成后还要实现汤剂和药渣的快速分离。

“这涉及到材料、热传导、工业设计等很多方面,一个很小的地方不一样,就容易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他说,经过3年的不断研发,才有了现在的双层煎药锅。

在研究院办公区走一走,就能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庞。目前,厚达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团队已有100多人,占公司员工的一半左右,且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到营收的15%左右。

万容春边走边介绍,研究院人员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特定目标进行专项攻坚,另一部分是进行一些前瞻性研究——

比如,厚达智能中药智能化煎制系统还在不断迭代更新,在做边缘计算、云端一体等方面的研究,未来可以让生产过程更加智能;

还有,中药汤剂不方便服用、携带,厚达智能已成功研发将汤剂转换为颗粒剂、浓缩剂等剂型转换技术,充分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创新无止境。对我们企业来说,创新永远是我们保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万容春说。

而这,也是正在余杭大地上不断奋进的数万家创新企业的真实写照。

【延伸阅读】

余杭区正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辐射全省的未来城市样板地、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以科技创新的策源力、带动力、辐射力牵引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十大工程”中,创新策源工程位列第一。

近年来,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余杭加速集聚,拥有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和天目山实验室四家省实验室,与超重力大科学装置、北航中法航空学院等形成科研重器集群发展之势,创新能级和密度日益提升。其中,之江实验室成功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

今年,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13家单位19项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6项,再度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进步奖三大奖项“大满贯”,连续两年夺得全省“科技创新鼎”。

高水平创新主体在余杭不断壮大。目前,余杭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15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高端企业研发机构超过370家;2022年通过全省专家评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938家,其中新认定591家,均位列全省第一;2022年新增上市企业6家,增量位列杭州市第一;累计培育单项冠军(产品)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7家,形成“雁阵式”科技型企业梯队。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