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媒体+招商政策”模式全省推广 招商不断线跟踪抓落实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近期全省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工作情况通报》,对全省各级各部门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典型做法通报推广,市投资促进局的“新媒体+招商政策”模式在全省推广。
  针对疫情影响和招商形势新变化,近年来市投资促进局在总结“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方式创新,总结推广“新媒体+招商政策”推广模式,有效破解“线下”招商短板,切实做到招商引资工作不放松、不停步。
“133”“新媒体+招商”,全方位宣传投资环境
  “你不能让我来投资我马上就来,我要到德州实地看一看……”12月8日,由市投资促进局制作的原创抖音《亲眼看见》播放,从客商的角度讲述德州投资环境、招商政策,受到了普遍欢迎。
  为充分释放新媒体招商功效,市投资促进局依托“招商德州”微信公众号和政务抖音号,探索推出“133”“新媒体+招商”工作法,即:“1”搭建一套有效管理机制;“3”打造招商宣传、项目招引、高效服务三大核心平台;“3”建立“外请+内培”培训提升、三级审核、倒逼推进三大保障体系。
  市投资促进局开通“招商德州”官方微信公众号(“一微”),推介德州概况、投资优势、重点招商产业等内容;开通德州市投资促进局政务抖音号(“一抖”),精心打造“印象德州”“投言促语”等专栏,以脱口秀、喊麦和小剧场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让更多客商了解德州、投资德州。
  “依托丰富农业资源,食品加工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优势骨干产业……”3月21日晚,在市投资促进局会议室,2名招商人员走进直播间,面对镜头推介德州食品加工产业情况,从此拉开了“直播+招商”大幕。
  依托“一微一抖”,市投资促进局在全国投促系统首创“直播+招商”,邀请局和县市区招商人员、各类产业园工作人员进行线上推介,由外出“找”商变精准“招”商。今年以来,累计直播27场,获取线索30多条,落地项目3个。
  同时,市投资促进局大力宣传“3个1”德州招商名片,即《筑梦德州》宣传片、《德州市营商环境及政策图解》折页、《德州招商引资推介手册》PPT,不断展现德州招商引资新形象。目前,“一微一抖”播放量(阅读量)1000多万,粉丝超过8万人。
唱响“好声音”,讲好德州招商故事
  这几天,市投资促进局工作人员正在制作最新招商政策小视频,并以“慢直播”形式向公众推送,视频浏览量就超过了10万人。
  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新媒体+招商”需要不断创新形式、提升吸引力。为此,市投资促进局着力抓好“三个转变”。一是变“单调枯燥”为“寓教于乐”。例如,我市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后,组织拍摄了喊麦抖音视频《全国人才请注意》,当天播放量突破10万次。二是变“官腔官调”为“网言网语”。例如,“招商德州”微信公众号刊发的《江西招商24小时》,用生活化的语言记录招商人员冒雷雨天气赴江西招商,情真意切,一小时阅读量突破1000次。三是变“独角戏”为“互动戏”。开通留言评论板块,留下联系方式,加强与客商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今年以来,回复客商留言500多条。
  围绕客商需求,制作高质量新媒体产品。市投资促进局通过H5长图、视频等多种方式,由点及面、深入浅出做好“双招双引”优惠政策宣传,根据《德州市人才安家补贴申请发放实施细则》制作的《MC小促之全国人才请注意2》在人民日报、新华网客户端等中央级新媒体播发。重点报道全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招商引资、全市重大招商推介、产业协作对接、重点项目签约等内容,制作视频《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赴珠海格力洽谈合作》在抖音1天播放量突破40万次,点赞量超过5000次。加大推介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赴江西招商,市投资促进局制作的视频《投言促语之投资十多亿的食品项目为何对乐陵“情有独钟”》在抖音受到客商高度称赞。
  通过持续高质量内容输出,市投资促进局扩大了“一微一抖”影响力,不断在全国发出德州招商“好声音”,吸引更多项目落户德州。
“1+1+N”工作机制,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
  隆冬季节,在位于德城区天衢工业园的仟屹文化传媒短视频直播基地,呈现着一番火热的工作场景。该基地由浙江义乌实战实操型成熟专业直播团队创业建立,现有28个直播间,是市投资促局通过“新媒体+招商”工作法成功引进的一个项目。
  项目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市投资促进局打造高效服务平台,“一微一抖”开设咨询交流“小窗口”,加强与客商信息交流和沟通,做到反馈信息完整、准确、及时。“招商德州”微信公众号开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掌上”服务平台,从签约、落地到投产达效等环节跟踪服务,线上受理客商反映的问题,打造闭环式招商服务平台。平台24小时专人维护,第一时间对客商提交问题,协调部门单位及时解决办理。
  同时,市投资促进局开展“投资服务年”活动,实行1名局领导、1个招商团队、N个招商服务官“1+1+N”工作机制,对引进项目进行集中回访和市域内重点企业大走访活动,走访企业127家,帮助企业解决扩产需求、资金、盘活等问题6个,搜集项目信息10条。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邴珊 梁峰 田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