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的好朋友——潘文石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潘文石教授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潘文石教授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随后一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退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保护生物学领域和社会学,特别关注对濒危哺乳动物的研究。

1980年起,潘文石教授在卧龙和秦岭的野地中对野生大熊猫进行了长达17年的研究,深入了解野生大熊猫的生存方式及生存压力,弄清了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真正原因,发现了大熊猫依靠自然力就可以生存的“自然庇护所”,记录了野生大熊猫也具有黑熊一样的繁殖能力。在他的努力下,国家决定停止对秦岭地区的采伐,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最后一片野生大熊猫的生态庇护所。

在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基本稳定之后,潘文石教授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灵长类濒危动物白头叶猴。1996年,潘教授奔赴广西,在崇左建立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开启了白头叶猴研究工作。多年来,潘文石带领他的团队,以"科学家+民间企业+政府"三结合的方式,积极倡议,并身体力行,在研究、保护白头叶猴的同时,着力解决当地百姓的能源、饮水、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探索一条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喀斯特地貌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两大资源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环境旅游产业。

2003年,潘文石又将目光投向了栖息在钦州三娘湾碧波之间的中华白海豚。那时正值北部湾工业起步,三娘湾海域被规划为造船工业开发区。为了保护白海豚全国最后一片生息处,他提出对工业开发区进行重新规划。他认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可以实现共赢,缺一不可。在他的推动下,钦州市政府将工业园区西移,保留东边蔚蓝的大海作为白海豚的家园,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

由于多年来在全球的自然保护运动中的杰出贡献,潘文石教授荣获十多项中国国家级奖章和7个国际奖项:如199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爱国奉献奖”;1996年获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金色诺亚方舟金奖”;1999年获世界野生生命基金会(WWF)颁发的“鲍尔·盖提奖”;2010年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4年获北京市颁发的“京华奖”特别荣誉奖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