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成昆”③|接过“接力棒”, 父亲未完整走过的成昆线,儿子走了30余年

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上行无车,下行无车,全封闭进安全网,干活!”12月20日凌晨,冬日的夜晚格外清冷,寒风凛冽、呵气成雾,正在有序组织职工上道作业的是成昆铁路彭山线检查工区线路工赵成昆。比划的手冻得有些僵硬,收回时赵成昆不自觉来回搓了搓。

赵成昆执行眼看、手比、口呼,组织职工上道作业 。卢伟 摄

这是赵成昆在铁路巡检的最后一个冬季,明年退休,他将正式告别反反复复走过36年的铁路。

冬季夜晚作业,铁路四周伸手不见五指,赵成昆打着电筒,借助头灯的光来照亮铁道,测量轨道水平、拧紧衔接处螺丝,确保列车平稳通过。

赵成昆拧紧轨道衔接处 卢伟 摄

“成昆”之名 源自父亲对成昆铁路的纪念

铁路巡检工作繁忙而辛苦,夜深人静、万家灯火熄灭之时,正是最忙碌的时刻。

在作业现场,赵成昆和同事们装着道尺、扳手等工具的包袱鼓鼓囊囊,“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连绵不断。要2人合抬的轨检仪如同一台精确的CT机,在铁路上缓缓向前,蓝牙链接后端电脑,只要扫过铁路,钢轨的高低、方向、水平等情况一目了然,并且可以快速上传,实时报告。

赵成昆工作地是青龙场到双福间线路,属于1000多公里的成昆铁路其中一段。他的名字,更是与成昆铁路息息相关。

“我的父亲赵有胜出生于1932年,原是甘肃人,后来到四川成为一名铁路工人。自成昆线开建,赵有胜便在一线参与建设。”

1969年,成昆铁路建设进入后期冲刺阶段,一线工人夜以继日加紧建设。高强度的工作中,赵有胜的小儿子出生了,带着特殊的时代印迹,“成昆”之名呼之而出,成为对成昆铁路的纪念。

“1970年成昆线全线建成通车,父亲继续坚守在这条铁路上,成为彭山段的一名线路工。这一干,就是30多年。”铁路依旧,赵成昆父亲的职责变了,从建设者变为维护人。

“我们兄妹3人,我是老幺,我用了成昆一名做名字。后来父亲干不动了,他55岁那年,我接替了他工作。”于是,赵成昆也开始了彭山段线路工的工作。“父亲修了半辈子的成昆线,又在这条线路上来回走了半辈子。如今,我也用一辈子的时间,在这条线上来来回回。踏过有着父亲脚印的碎石子,敲着父亲抚摸过的枕木,踩着他细细查验过的铁轨。”

赵成昆在测量轨道水平。卢伟 摄

接续坚守 儿子替父走完成昆线

线路工作关乎着列车行程安全,关系着人员生命保障。工作多年,赵成昆直呼“职责所在”。而当问起深刻印象,他的回答落回到铁路——“我们负责的铁路段上的钢轨、螺栓、几何尺寸,都深入我脑海。”

今年夏天,成都迎来罕见的夏季高温。“最热的时候日常气温有40多摄氏度,白班在铁路上作业时,温度可能要达50多摄氏度。”高温暴晒后的钢铁、碎石、水泥路,踩上去几乎可以烤化鞋底,赵成昆和同事要一段一段挨着查看,一节节细细考究,有无螺丝松动?有无轨道变形?线路作业举步维艰。炎热难耐时一瓶水下肚,十多分钟就变成汗蒸发,衣服全都湿,甚至连皮带也会被汗水浸透。

而这,就是赵成昆和同事们的日常。“最多的时候,一晚上我们会徒步检测12公里,体力上的考验不小。”

冬日严寒、夏季高温,日复一日,赵成昆在成昆线上一干就是36年。

“战山斗水,坚守奉献,创新争先”,除了传承父辈的工种,赵成昆也传承成昆精神,36年来,赵成昆对于青龙场到双福线这100公里的线路如数家珍,用他的话说,就是“拧过的螺丝数不胜数,走过的线路千百来回”

成昆精神的传承,从来都在身体力行当中。“父亲见证并参与了成昆铁路从无到有、攻坚克难、全线贯通,但他从没完整走过这条线路。”于是,90年代结婚那会儿,赵成昆和妻子坐上成昆线,翻山越岭,一路向南,从成都到了昆明。“父辈当年艰苦的建设环境、奋勇的建设场景,仿佛历历在目。”赵成昆感慨。

面临退休的年龄,赵成昆对于线路工多了一份矛盾的情感——36年的生涯,对这份体力、耐力、毅力兼具的工作缺少更饱满的热情。而早已融于成昆铁路的生活,延伸了更加浓厚的不舍与挂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