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淡化论文,更契合行业“教书育人”的本质

□蒋璟璟

近日,人社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中新社)

职称改革继续深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无疑就是分类对待。就实践性较强的工种岗位而言,职称评定去论文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并且相关的调整还有加速之势。按照最新《通知》,中小学教师不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等。这一变化,呼应了相关从业者的连年呼吁,并且显然更有利于对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价值进行更本质和精准地评定。

事实上,评价一名教师素质,主要就是看两个方面,其一师德师风,其二业务能力。所谓业务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教学的水平如何、带出的班级成绩如何。以往,很多优秀的教师,评职称频频卡在“论文”上,这无疑是很不合理、极不公平的。教得好的不如论文写得好、发得好的,这一状况,无形间扭曲了教师队伍的心理预期与行为取向。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老师们安心本业、教书育人。

教师一行,天然是实践性、经验性、技术性行业,而非学术型、研究型工作。以往,之所以要求教师评职称也要看论文,更多是为了鼓励教师们从日常具体的工作中抽身出来,进行一系列系统化的思考与总结,通过提炼自己的“成功做法”来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持续进化。但从实际反馈的情况看,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教师们自己论文写得痛苦,有价值的教师论文也是凤毛麟角,可谓双输。

引导教师通过写论文多反思、多升华,看起来很是符合“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工作方法论。可实际的问题在于,教师们的时间,被日常的教学、管理事务越占越满,客观上抽不出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写一篇论文;再者说,为了评职称被迫营业写论文,本就是功利的,难免如“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般尴尬做作——一个让人绝望的状况在于,在前辈同行浩如烟海的论文产出之后,后来的基层教师,实则越来越难写出有真知灼见的“教育论文”。

评职称不再看论文,让中小学老师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这有助于形成稳定的预期和正确的激励,有助于建构公允的职业竞争文化。须知,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让真正教学有成者获得应有的待遇,这不仅事关个体的职业命运、人生轨迹,更关乎着基层教育事业长久的良序发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