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的守望者 田园教育的先行者——褚衍武

在薛城区周营镇六联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参加工作近30年,一直坚守偏远农村,近年来,他一直痴心于农村小学田园生活劳动教育的研究,不忘初心,勇毅前行,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开创出了一片新的天地。他就是枣庄市骨干教师、薛城区突出贡献教师褚衍武。

六联小学地处素有“蔬果之乡 七彩田园”之称的薛城区周营镇,是一所远离城区的农村小学。这里农业发达,田园广袤。农村小学如何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有限的条件下突破发展的瓶颈,实现学校跨越式的发展呢,作为主抓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副校长,褚衍武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探究与不断实践,摸索出了一条契合实际而又前景广阔的农村小学发展道路——田园生活的劳动教育。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农田广布的天然优势,建立了1000余平方米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接着又与周边种植与养殖专业户合作,创建了五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大大拓展了劳动教育领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为了提升理论素养,强化理论引领,他积极钻研劳动教育理论,参与省级课题《农村小学基于田园生活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主持市级课题《基于家校合作的家庭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功夫不负有心人,褚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业务理论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成为薛城区劳动教育领域的领头羊。

为了带动更多的老师成长,褚老师成立了枣庄市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工作室,定期开展活动,积极扶持新人,甘为人梯,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劳动教育领域业务骨干。

为了让田园生活的劳动教育在农村小学开花结果,他每天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把学校的劳动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如何通过劳动教育全面育人,促进农村孩子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些年,他陆续开发了“亲子采摘”、“葫芦穿编”、“五谷作画”、“山楂节”、“欢乐购物节”、“月季的扦插与养护”等独具特色的劳动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劳动教育由于是新生事物,目前没有合适的教材,特别是富有本地特色的教材,一套称心如意的教材成为劳动教育开展的最大障碍,也成为褚衍武的头等大事。为了解决劳动教材缺乏的问题,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组织教师编写了一至六年级劳动教育校本教材,解决了有课程、无教材的难题。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为了抢救濒临消失的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褚衍武的主持下,建立了六联小学农耕文化展馆,他带领学生从农村广泛收集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代表农耕文化的老古董,目前,展馆内共收集整理了铁犁、耩子、风箱等老古董100余件。利用农耕文化展馆,深入挖掘其蕴含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农耕文化,争做农耕文化的传承人。褚老师不仅向学生逐个介绍它们的名称、使用方法、用途、悠久的历史,更是通过亲自示范,帮助学生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唤醒学生对于农耕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辛勤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六联小学先后获得了省级成果奖四项,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一项,涌现了一批劳动教育名师。

六联小学的劳动教育活动在褚衍武的带领下开展的轰轰烈烈,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枣庄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响力与日俱增,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2022 年 4 月 8 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劳动教育的新征程上,褚衍武老师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坚守在农村小学,守望农耕文化,在田园生活的劳动教育领域勇毅前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