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10岁女孩高烧离世:看见那万分之一的不幸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不幸,也愿你拥有其余所有的幸运,也愿你看见那万分之一的伤痛。

前两天,广西贺州,一名10岁小女孩被高热夺走了性命。

因为资料有限,目前我们只能从孩子母亲的微信讲述里,大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个叫萱萱的小女孩,12月13日在校时,身体开始不舒服。

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妈妈接上孩子就去了当地卫生院。

核酸检测结果是弱阳性,医生开了药,让孩子回家隔离服用。

12月14日,孩子一度高烧到39.5℃,后遵从医嘱服用了退烧药。

12月15日,孩子看起来一切还算正常。

12月16日,孩子告诉父母自己身体酸痛,吃了布洛芬止痛。

但在12月17日早上,孩子突然惊厥,抽搐不止。家长迅速拨打了120。

但小女孩最终还是因抢救无效去世。

萱萱妈妈哭着说,女儿才10岁,刚刚读小学四年级。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我的女儿了。”

妈妈微信上撕心裂肺的讲述,看得人心碎又心疼。

每个离世的孩子背后,都藏着一个家庭的无法承受之痛。

萱萱的去世引发了很多网友,尤其是家有儿女的父母的关注。

前天,广西贺州卫健委作出回应:

孩子的确是新冠阳性,初步认定是突发高热惊厥离世。

贺州卫健委的回应

其实,早在萱萱不幸离世之前,就有儿科专家表示:

最近一段时间,家有儿女的父母一定要警惕高热惊厥,这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病症。

但是,因为身边没有发生类似的不幸,我们往往很难在别人的疼痛里获得警惕。

奥密克戎病毒狡猾多端、传染性强,孩子的防护更要引起重视。

所以,今天我非常想和家有孩童的父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凶险的病症——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一个医学名词。

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跟大家解释。

阳过的朋友应该有体会,感染奥密克戎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就是高热。

骤然发作,来势汹汹,热度攀升,很多人甚至能烧到39℃以上。

高热惊厥,就是在高烧的情况下发生的。

尽管它多发生在5岁以下、神经发育尚未健全的孩子身上,但需要警惕的是:

5岁以上的孩子,还有成年人,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的典型反应是,体温高于38.5℃后,出现翻白眼、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手脚僵硬、牙关紧闭或口吐异物等症状。

有点类似癫痫的发病过程。

一旦你的孩子出现高热惊厥的症状,千万不要从经验主义出发“好心办坏事”,以免追悔莫及。

以下这些做法都是错误:

看孩子紧闭牙关,就去抠孩子的喉咙;

看孩子翻白眼,就去掐孩子的人中;

看孩子吐异物,就往孩子嘴里塞东西;

看孩子四肢僵硬,就强行按压孩子……

如果你不懂如何处理高热惊厥引发的反应,那就记住:

啥也别做,赶紧拨打120。

或者给身边的医生朋友打电话,让他们第一时间告诉你急救常识。

如果“120”无法及时赶来或不懂急救常识,那你要马上冷静下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房间空气流通,让孩子保持侧卧,抬高孩子的下颌,让孩子尽可能呼吸顺畅。

第二,清理孩子鼻腔或嘴里的异物,可以用手指轻轻把异物掏出来,避免孩子发生窒息。

第三,可以物理降温,允许孩子抽动,但不要采取压迫孩子抽动的任何行为,不要往孩子嘴里塞任何东西。

第四,记录孩子每次惊厥的时间间隔,如果孩子惊厥频繁、间隔时间很短,请务必拨打120,向医护人员描述孩子的紧急情况,请求紧急支援。

总结下来,就是3句话:

保持冷静。

懂点急救常识。

发现情况不对,赶紧拨打120。

除此之外,还有——

广西10岁女孩被高热夺走性命,她的发病过程和我们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信息,在某些方面是有出入的。

网上的信息说,感染奥密克戎后,一般7天会逐渐好转。

而且这7天的病症是前两天高热,病情较严重,后面几天会越来越轻。

但是,这个10岁女孩是个特例。

她发烧后,一开始很严重,中间两天就像痊愈了一样。

结果,第5天早上,再次陷入高热,并被夺走性命。

孩子已经离开,我们不能过度揣测,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她的发病过程,和我们“经验主义”的认知是不同的。

就在家人都以为“孩子快好了”的时间节点上,她反而病情突然加重,进而因高热离世。

如果说奥密克戎的病死率是千分之一,那很不幸的是,萱萱就是那个“一”。

这也是今天我最想和朋友们分享的:

我们听专家意见也好,看新闻报道也好,一定要学会正反两方面的思辨。

既能看见“万分之一”的概率背后那9999个人的幸运,也要看见那1个人的伤痛。

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过度惊吓中让自己陷入惊慌,也不至于在盲目侥幸中对一切毫无防备和警惕。

毕竟,就算是“万分之一”的概率,落到一个家庭头上,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在公共领域事件中,我们既要倾听专家的意见、权威的报道、官方的论证。

但同时,在私人救助层面,也要学会倾听自己的感受,学会自我救助,提高自我警惕。

这么说并非质疑权威和科学,而是从辩证的角度,习得这样的思维:

有时候,专家的论断是从宏观且大局的角度,得出指导性、概括性的观点。

而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要清楚:

任何疾病落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时,都有可能因其特殊性、差异性、具体性,而成为我们无法承受之重。

作为“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我们要听从专家意见,保持理性的乐观,也要提高个人警觉,拥有细微的敏感。

逝者已逝。

愿生者清醒。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本文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