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家族墓中浅窥“门阀时代”三个剪影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沦为焦土。无论世家大族还是寒门黔首,纷纷渡江避难,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当时,长江南京段十余公里宽的江面成为阻隔战火的天堑,是保护东晋政权的重要屏障。

北京大学教授田余庆将东晋时代定义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门阀政治”时代,始于琅琊王氏与司马氏皇权的共治。1965年至2000年,在南京幕府山西南麓的象山,文物部门发现了琅琊王氏重要人物王彬的家族墓葬群。2006年,“象山王氏家族墓地”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象山王氏家族墓地的相关发现中,我们可以触摸到独特的“门阀时代”里几个鲜明特点。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来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办《大众考古》官微“大众考古”)

一是内乱频繁

长江天堑挡住了外敌,却成为内乱的“孵化器”。当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在孙吴故都落脚时,中原各方势力仍在混战、无暇南顾。外部压力减轻了,东晋政权自身却陷入了门阀与门阀、门阀与皇族的相互对抗与倾轧中。

两次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东晋建政后短短12年里,接连出现三场重大内战。历史上王朝新立时,总会遇到叛服不定的情况。但东晋初年这三次内战,都城建康竟无一幸免,动辄被破、被围。不难想象,这给当时的人们留下怎样的心理影响,又给那个时代打上了怎样的印记。

晋元帝司马睿作为本无继承权的皇族旁系远亲,正是依靠琅琊王氏等士族才得以在江南立足,后被拥立登基以延续晋室国祚。他只是士族眼中的“最大公约数”,自身并无“硬实力”。当时东晋具有战斗力的军队,要么被世家大族掌控,要么是苏峻这类军头所带领的江北“流民团”。因此,都城建康总是屡遭战火。

苏峻之乱中,苏峻攻破建康城、挟持皇帝据守在石头城时,朝廷军在今天南京幕府山南麓的白石陂修筑了一座军事堡垒“白石垒”,双方南北对峙。苏峻之乱平定后,白石垒作为建康城外重要的军事设施保留了下来。位于幕府山西南麓的象山王氏家族墓地即在白石垒附近,王彬之子王兴之的墓中发现的墓志称“葬于丹杨建康之白石”。而学界认为,南京别称“白下”就可能源自“白石垒”。

其他朝代只有依附于皇权的士族门阀,唯独东晋自始至终是士族居于主导的门阀政治。但若有士族企图篡夺司马氏皇权、打破平衡,其他士族为维护自身利益也会竭力对抗。王彬公开反对堂兄王敦起兵作乱,面对威逼也坚决不合作。但在王敦败亡后,王彬却想收留保护与王敦一同叛乱的王含父子。同样,王彬另一位堂兄王导默认王敦起兵进京除掉危害王氏利益的大臣,但反对王敦后来企图废帝自立。几十年后,王彬之子王彪之成为琅琊王氏的领军人物,他与陈郡谢氏的谢安联手对抗比王敦更加“危险”的桓温,也是为了压制谯国桓氏一家独大。

二是放达不羁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南京考古”在《南京出土南齐王珪之墓志浅析》一文中介绍,象山王氏家族墓目前共发现11座墓葬,其中3号墓主是王彬的长女王丹虎。考古人员在王丹虎墓中,发现了史料文献中屡屡提及、但实物极为罕见的“丹药”。目前,这批丹药就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它们盛装在一只青铜小碗里,铜绿映衬下,丹药的橘红色更显得刺眼。

象山王氏家族墓出土的朱砂丹丸(张可 摄)

丹药,与道家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魏晋以来,道家、佛家文化逐渐盛行,加之时局动荡,荣华富贵甚至生命或许朝不保夕。士族阶层开始抛弃一直以来遵循的儒家理想,各种放达不羁的行为层出不穷。服食丹药是当时士族阶层“及时行乐、消极避世”心理的具体表现之一。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罗宗真在《马镫与炼丹术》一文中介绍,这些丹药出土时装在一个圆形的漆器中,就放在王丹虎的枕边。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王丹虎紧邻父亲王彬安葬,同时根据出土墓志,她去世时58岁。为何贵为王氏千金的她,没有葬在夫家的家族墓,而是葬在娘家的家族墓里?是终身未嫁,还是离婚后未再嫁,可惜史料文献中没有关于她的记录,墓志中也只字未提,只能让后人猜想。

王丹虎墓志(图片来源:网络)

三是艺术兴盛

东晋偏安江南,却在文化上迎来大繁荣大发展。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象山王氏家族墓地的1号墓、王彬之子王兴之夫妇墓中出土的墓志,志文长达二百零三字,书法朴素谨严,方正遒劲,属于楷隶,对研究六朝书法的演变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楷体点划之间、转折之处仍留有汉代隶书的遗韵,是中国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发展的重要书迹。因墓志的字体与传世的东晋王氏书法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在上世纪60年代曾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讨论。

王兴之墓志(来源: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微“南京考古”)

六朝时期,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均已兴盛,六朝政权与海外诸国的政治交往十分频繁,经济文化的交流自然也多见。东晋首都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东南亚、南亚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象山王氏家族墓地的7号墓(可能为王彬次兄王廙之墓)中,就出土了来自国外的玻璃杯2只、嵌金钢石金环1只。

其中1只玻璃杯目前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据介绍,中国自产的玻璃以铅钡玻璃为主流,质地脆而易碎。而这只则属于质地坚实的钠钙玻璃器,其装饰花纹具有非常明显的萨珊风格。在当时属于十分贵重的物品,与金器并重。

象山王氏家族墓出土的玻璃杯(图片来源:六朝博物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王菲

编辑 魏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